自然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药小故事川乌 [复制链接]

1#

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注意事项请参见:安全地使用中药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公“刮骨疗*”的故事,说的是关公攻打樊城时,右臂中了*箭。华佗检视后,发现系乌头箭*所致,需行刮骨治疗。于是征得关公同意施行手术。当时未做麻醉,关公饮了几杯酒,华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见骨已青,遂用刀刮骨,沙沙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华佗刮去骨上之*,敷上疮药,进行缝合。术后关公即觉右臂伸舒自如。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那么,乌头究竟是何*物呢?其实,有*的乌头也是一味中药,因其主根呈圆锥状,似乌鸦之头,故名乌头。本品有猛*,古代作为箭*,涂在箭头上射人猎兽,中箭即倒。乌头分川乌和草乌,前者为栽培而得,后者为野生,故后者之*甚于前者。其实,*箭猎兽伤人,致猎物倒地,战将落马,并非骨肉之痛,而是因为*物袭击了心脏和神经系统。

现代研究证明,乌头中含有乌头碱,过量的乌头碱可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迷走神经兴奋,能直接作用于心肌,造成心律失常。由此可以推测,关公中箭落马,右臂之伤痛非主要原因,是短暂的心律失常而不能稳坐战骑之故。乌头虽然有*,然而只要炮制得法和用量适宜,也能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有祛风散寒的功效,因此常为医家所遣用。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本品气微,味辛辣、麻舌。以饱满、质坚实、断面色白、无空心者为佳。

生用或制后用。

辛、苦,热。归心、肝、肾、脾经。生川乌有大*,制川乌有*。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1.风寒湿痹,关节疼痛 

本品辛热苦燥,善于驱逐寒湿、温经止痛,为治寒湿痹痛之佳品,“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尤宜于寒邪偏盛之痹痛。治寒湿侵袭,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者,常与麻*、芍药、甘草等配伍,如乌头汤(《金匮要略》);若与草乌、地龙、乳香等同用,可治寒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如小活络丹(《和剂局方》)。

2.心腹冷痛,寒疝作痛 

本品辛散温通,散寒止痛之功显著,故又常用于阴寒内盛之心腹冷痛。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常配赤石脂、干姜、花椒等,如乌头赤石脂丸(《金匮要略》);治寒疝,绕脐腹痛,手足厥冷者,多与蜂蜜同煎,如大乌头煎(《金匮要略》)。

3.跌扑伤痛,麻醉止痛 

本品止痛作用,可治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多与自然铜、乳香、地龙等同用。古方又常以本品作为麻醉止痛药,多以生品与生草乌并用,配伍羊踯躅、姜*等,如整骨麻药方(《医宗金鉴》);或配生南星、蟾酥等外用以达局部麻醉之效,如外敷麻药方(《医宗金鉴》)。

制川乌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生品宜外用,适量。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忌用。制川乌孕妇慎用。

不宜与半夏、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天花粉、白及、白蔹同用。

川乌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有强心作用,但剂量加大则引起心律失常,终致心脏抑制;乌头碱可引起心律不齐和血压升高,还可增强*毛花苷G对心肌的*性作用,有明显的局部麻醉作用;乌头多糖有显著降低正常血糖作用;注射液对胃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川乌服用不当可引起中*,其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等。严重者,可致循环、呼吸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而死亡。

草乌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根。

主产于东北、华北。

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生用或制后用。

本品的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川乌相同,而*性更强。

伤寒论用药

中药小故事——薏苡仁

中药小故事——*芪

中药小故事——防己

中药小故事——百合

中药小故事——苦参

中药小故事——雄*

中药小故事——鳖甲

中药小故事——射干

中药小故事——鼠妇

中药小故事——石韦

中药小故事——牡丹皮

中药小故事——瞿麦

中药小故事——蟅虫

中药小故事——露蜂房

中药小故事——火硝

中药小故事——蜣螂

中药小故事——菊花

中药小故事——防风

中药小故事——矾石

中药小故事——芎?

中药小故事——寒水石

中药小故事——白石脂

中药小故事——紫石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