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爸爸一旦做起综艺来,基本没地方台什么事儿。
《国家宝藏》才播了两期,已经火得一塌糊涂,
豆瓣评分9.3,B站弹幕刷爆……
九大博物馆馆长坐镇,27位明星当“守护人”,
既接地气,又传播知识,真·老少咸宜。
以下图片摄影:浦冬焱
展示国宝《千里江山图》时,
发现了一个熟人,国画颜料的传承人仇庆年先生。
他抱着一个盒子出场,盒子里都是石头。“石绿的原材料,孔雀石;青绿山水的青,蓝铜矿;青金石,朱砂,雌*,赭石,砗磲……”
《千里江山图》千年不变色,靠的,就是这些天然矿石。
仇老先生又现场展示,敲碎、磨粉、筛细、漂清……让大家明白,矿石是如何一步步变成颜料的。
传统国画颜料,曾是历代画家自然的选择。
它们呈色持久而鲜艳,一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还是这样。
三年前去苏州,第一个拜访的手艺人便是仇老。
当时我住在留园附近,致电给他时候,仇老听见是媒体记者,很是高兴,
“你来我的研究室吧。”我想,那他的境况应该不错。从留园到仇老的“研究室”很近。顺着高德地图,走过一条老居民巷,粉墙黛瓦,老城味道十足。仇老的家就在狮子林旁边一个老小区内,所谓的“研究室”,不过是他的住所。
40多平方米的房间,分成三个房间,还劈出来一间当成工作的地方。厨房也放着四五个扁扁的瓷盆,盆中有水,水下是研磨得极细的颜料。
老先生气色很好,尽管他是从老姜思序堂出来的技师,也是国画颜料的传承人,
却不能再用“姜思序堂”,他只能用自己的名字做了新的字号“庆年堂”。
姜思序堂,明末清初苏州姜姓画家创立的名号,以精制国画颜料享誉盛名,是中国最早制作和销售颜料的名号,是“百年之色”。
老人家很热心,如同《国家宝藏》里一样,
把石头一块块拿出来,做好的颜料一个个打开,细细讲解。
“这是石青,这是石绿,这是藤*,这是胭脂……”“你知道信口雌*这么来的吗?雌*就是古代的修正液,古人在宣纸上写字,写错了,用雌*一擦,就把原来的字盖掉了。”如数家珍,言谈间都是对国画颜料的挚爱。
老先生很积极,讲解完就开始现场演示。
和节目中直接研磨不同,他找人定做了一个木架子,研磨石杵上接了一根长长的木棍,吊在架子上,如此可以省了不少力气,
我上手试了试,还是挺重。“我每天至少研磨三五个小时。”
他坐在凳子上,推着垂直悬挂的石杵,顺着时针的方向来回磨,仿佛遗忘了时光,不知岁月悠长。
瓷碗里的颜料,在水和石的共同最用下,越来越细,越来越细。“直到粉末出现结饼,直到细如灰尘。”
然后过筛,倒入白瓷盆,在水中继续研磨。
阳光透过芭蕉叶缝偷偷撒进来几许,有股水磨的滑糯。
苏扇是“水磨玉骨”,昆曲唱腔是“水磨腔”。
苏州的颜料,大约也是“水磨色”吧。
放置一会后,水上就会浮出来一层“花”(色粉、水混合物)。
他来到厨房,说:“把浮在上面的‘花’倒出来,再搅动,再倒……这样重复几次,第一碗最细的颜料就加工出来了。”
“这样反复做,第二碗,第三碗。一个颜料,基本三碗就够了。”
沉淀第一碗很快,一个小时,第二碗第三碗就慢了,有时一周还一片混沌。
然而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越往后,颜色越细。
曾有专门小组检测过,仇庆年制作的颜料,和敦煌壁画用的颜料几乎一模一样。
继承了传统,他也研发了新品。传统花青颜料无法承受宣纸上的漂白剂残留物的腐蚀,容易褪色。仇庆年研制出牢固度更强的颜料,画家*胄称它“霜青”。
正学习了国画颜料的点点滴滴,敲门进来一人,买了几包颜料离去。
“每天都有人来买颜料,我怎么能停下来?”
颜料都包在一张小小的纸片中,叠成四四方方的样子。上面用红色印章盖着“苏州庆年堂”“胭脂膏”“赭石膏”“石*”字样。
所有庆年堂的颜料,都是在这小小的房间里,一点一滴“水磨”出来。
三年前,一盒十二支装的管状颜料,售价13元,仇庆年的颜料,三克18元。
他总是询问来拜访的人,“你觉得贵吗?”
小贴士
石青
蓝铜矿(青金石)研磨而来,艳蓝色,有霸道的穿透力。“青山绿水”中,青就是石青,绿是石绿。
石绿
孔雀石研磨而来,研到极细时加胶。接近铜锈绿,分头绿、二绿和三绿。
石*
雌*研磨而成,可在中药店买到。
赭石*
赭石研磨而成,是最早的绘画颜料。国画女子晒红中加一点赭石*,则浓淡相宜。
朱砂
朱砂
硫化汞矿石研磨,大红。
花青
长在地里的蓼蓝草,经巧手炼制成为膏状花青。画到纸上,就成了读书人身上的青衣、山脚下的岩石。晕染青衣,淡到几乎无有,干笔皴擦,山林便有了葱翠生机。
霜青
花青加入矿物质改良,就成了不惧现代宣纸漂白剂的霜青。
藤*
海藤树皮渗出的*色树脂,有*。炼制后成*色颜料。
胭脂
红色,一种叫“红蓝”花朵,在石杵中反复槌,淘去*汁即成。重绛、石榴、山花、苏方木也可做胭脂。
回声空想,
看剧可以更深点,说点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