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昆明工业印记百年承一技淬炼工匠魂 [复制链接]

1#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城中那些屹立数十年的老字号正如一张张保存良好的实体老照片,留存着历史岁月中市民生活的点滴韵味。

斑铜工艺品。打开“昆明记忆相册”,宝翰轩的装裱工艺和古字画修复令人称奇;云南斑铜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云南本土文化元素,作为国礼走向世界;“国宝云子”走上了世界围棋博弈大赛的擂台,并成为中国对外和平友好交流的国礼信使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老字号传承人一代代的坚守和创新。

百年滇裱

工艺薪火相传

抻纸、上墙、晾干、再设计、选料、镶嵌在昆明文庙背后的华山南路,保留着一排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在这些老房子中间,有一栋三层的老楼,是滇裱老字号昆明宝翰轩字画装裱店(以下简称“宝翰轩”)的所在地,也是三代传承人工作、生活的地方。宝翰轩创建于年,至今已有88年的历史。宝翰轩自成立以来,几十年如一日,以匠心进行字画装裱,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开创滇裱新格局,在业界享有盛誉,被誉为“滇南瑰宝”“滇裱巨擘”,楚图南曾为宝翰轩题字:“妙手裱书画,盛誉满滇南”。如今,宝翰轩的第二代传人张志宏、张惠玲为该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

张宝善和妻子吴琼英的工作照。18岁那年,宝翰轩的创始人张宝善来到华山南路,拜昆明第一装裱师刘文蕃为师,并订立四年学徒契约。“到第三个年头,师傅看我大部分工作已能独立承担,往来账目登记得清清楚楚,索性放宽心,经常出去喝茶、听戏、打牌。”张宝善在《我与宝翰轩》一文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并提及宝翰轩的来历。宝翰轩这个名字,是当时云南省国民*府主席龙云的秘书长陈启周取的。那时,张宝善还在学艺,四年学徒期满,张宝善接受陈启周另立门户的建议,租了一间铺面,单独开设裱画店。年,华山南路退街扩建,张宝善多方借贷,开设了宝翰轩。有了方寸之地,便是钻研工艺之时。彼时,昆明裱画的人比较多,但大多使用川裱。“云南的风大,紫外线强,用外地装裱技术裱出来的画镶口容易炸裂,出现不平整、易脆等问题。为了解决装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父亲反复研习,寻找适合云南高原气候的装裱工艺。”张惠玲回忆,当时腾冲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企业盛产宣纸、绵纸,因纸张的杂质多,市场销量并不好。为了带动当地纸业经济的发展,张宝善尝试将绵纸用在裱画中,经过反复尝试,成功攻克了季风气候地区裱画不平整等问题,开创了滇裱新格局。

张惠玲在修复字画。

“用腾冲宣纸、鹤庆绵纸装裱的字画,平整柔软,加之采用纯植物的面浆制作工艺,能够防虫防蛀,字画经久耐用。”张惠玲介绍,滇裱用纸主要是生宣纸和绵纸,以安徽宣城、四川夹江和腾冲的为主,但腾冲宣纸、绵纸因杂质多、漂白工艺较弱,需要手工清除杂质并进行修补。手艺传承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从出生起,张志宏、张惠玲两姐妹就和字画为伴。“在店里,扫地也是一门技术活。”从小父亲张宝善就叮嘱他们兄妹几人,扫地要压着扫帚轻轻地扫,灰尘才不会扬起来,沾染字画。“毛手毛脚的,干不了这一行,扫地主要是练习我们的耐受力和观察力。”在张惠玲看来,父亲技艺的传承,来源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抢救修复国家2级文物。“我们从小在父亲的案板边长大,我们的后辈也是如此,耳濡目染都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开始钻研和传承这门手艺。”张惠玲介绍,除了装裱技艺,宝翰轩还专注于古字画修复技艺。现在,张琳娜和孙源姐弟作为第三代传承人也致力于传承宝翰轩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滇裱工艺,薪火相传。年,宝翰轩开设了“宝翰轩滇派装裱老字号传习馆”,专门用于研究中国传统手工装裱技法、古籍修复,展示滇派装裱手工制作精华,致力于将宝翰轩的技艺与“坚守、坚持、坚强、坚信、坚定”的信念代代相传。

云南斑铜

匠心传承铸精品

“炼五彩之万石兮,镶铭铜道光芒,锻斑斓之千锤兮,试夺翩跹天姿。”早在先秦时期,云南就以铜器制作闻名于世。至今,云南斑铜已有多年的历史。云南斑铜是我国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传统手工艺品,采用高品质的铜,用独特的配方和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因其表面显现出各种不规则金属结晶状瑰丽斑纹,色彩金红交错,并因云南独有而称之为云南斑铜。

斑铜工艺品。走进昆明市斑铜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斑铜厂”)的展览馆,一眼就能看见一只无比艳丽的孔雀端坐在山石之上,优雅端庄中带有一丝灵气,以乌铜走银镶嵌翎羽,宝石点缀翎毛,栩栩如生,这就是斑铜工艺品中的极佳之作。类似的斑铜工艺品,该馆共陈列着余个,涵盖了人物、动物、花卉、瓶罐、炉尊、壁饰、器皿七大类。昆明斑铜厂最早筹建于年,响应公私合营,在省二轻管理局组织民间艺人成立的斑铜制作小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最初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议厅制作陈设品和摆件。年,昆明斑铜厂正式成立。昆明斑铜厂持有的云南斑铜和乌铜走银两项传统手工技艺,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孔雀牌”云南斑铜工艺品还荣获了“云南省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知名品牌”“云南老字号”等称号。斑铜,“妙在有斑,贵在浑厚”。在工艺方面,云南斑铜工艺制作复杂并且严格,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因其褐红色的表面呈现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被誉为“中华一绝,工艺奇葩”。昆明斑铜厂的斑铜分为生斑和熟斑。生斑原材料是富含多种金属结晶的高品位自然铜块,原料奇缺,且全程只能纯手工打磨,每件作品必须锻打上万次方能成型,难以形成规模。熟斑是为了弥补斑铜原料稀缺而产生的,通过人工冶炼熔铸加工而成,工艺虽复杂,但不缺原料,造型更加美观,产品较为丰富,更利于艺术表现与细致的工艺体现。从事云南斑铜制作25年的杨斌锋,是昆明斑铜厂的第三代传承人(现任昆明斑铜厂总经理)。年,他从昆明市轻工业学校毕业后,被招入昆明斑铜厂斑铜制作车间,在斑铜老艺人和工艺美术大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学习云南斑铜工艺品的制作技艺。

斑铜工艺品。“生斑锻造对原材料要求极高,必须是天然铜矿。生斑主要是锻打,制作工艺受限,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艺品。我们公司的斑铜,多为熟斑,由十几道工序完成,工艺复杂,其中包括设计、造型、涂料、浇铸、着色等,一个学徒要真正出师,自己独立制作,至少要三到五年才行。”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杨斌锋逐步熟练掌握了云南斑铜和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并成为云南斑铜的传承人。作为昆明市斑铜厂众多传承人之一,杨斌锋与其他传承人一起,在传承先辈的优秀技艺的同时,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融合创新斑铜加工技艺。近五年来,昆明斑铜厂产值、销售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幅在20%以上,逐步发展成为每年产值销售数千万元的行业先进。一件展品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云南斑铜承载着云南几百年的历史,一件件成品背后是匠人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坚守与传承。未来,昆明斑铜厂将以“精品树品牌、文化促销售”为理念,在生产加工基地和展销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云南工艺美术精品营销平台,以云南斑铜为龙头,联合带动其他工美精品的展示销售,将云南斑铜做大做强。

“国宝云子”

扎根云岭绽芳华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围棋起源于中国尧舜时期,由尧帝创造,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云南特产的围棋棋子云子的祖先,可溯源到盛产于明代的云南围棋子,由于用料考究、技术精湛,曾为棋中上品。后因战乱,其制作配方工艺一度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失传。

云子博物馆陈列的围棋子。年,陈西伯成功恢复试制云子,进行小批量生产,至年,生产停止。年,昆明市第十二中学及校办工厂组建科研小组,以几颗残存的老窑棋子和大量历史典籍资料作为依据,无数次摸索试制,于年成功复原了云子的制作配方工艺,失传已久的云子再次得以问世。年,经昆明市*府批准,云南围棋厂正式定名。后来多次改良了配方和技艺,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烧制出来的云子经评定工艺品质超过了明清时期的老云子。年,因棋厂技改需要,33岁的何华封调入该厂,从事围棋的生产、研发工作,一干就是一生。据介绍,云子的制作原料以云南紫英石为主,辅以玛瑙等30余种石料,不同型号的云子原料配方也不尽相同。要让棋子既有文化质感又有执弹的手感,何华封及其徒弟可谓是煞费苦心,从石头石粉到珠圆玉润的成品,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精雕细琢、聚精会神。

挑拣棋子。“火中取宝”是熔炼云子的行话,其生产流程共有滴子、褪火、打磨、人工选子、上油等11道工序。熔炼石料时,炉中的石料在火中呈现火红色,似火山熔岩,有时还会泛起大量气泡,如同煮石一般。据《永昌府志》等史籍记载,石料熔炼之后,用“长铁蘸其汁,滴以成棋”,滴料的手法最为关键。手拿滴棒,伸到炉中,依靠手腕的力量,旋转滴棒、蘸料。蘸满滴料之后,小心取出,然后滴棋。取汁、滴棋,仅仅5秒一气呵成,这便是云子非遗制作技艺的最精妙之处。如果没有掌握技巧,滴出的棋子便是椭圆形,或者有一个小尾巴,无法使用。滴成的云子冷却之后,要放入滚筒进行物理打磨,打磨后的云子,表面磨砂,手感圆润,需3次清洗分拣,目测云子圆度大小,用卡尺卡量直径,再进行人工分拣,一枚合格的云子才算制作完成。

老师傅在滴子。何华封告诉记者,他的“一生只为做好一枚围棋子”。他每天最多能滴多颗棋子,废品率不会超过5%。专注围棋工艺是何华封一生的追求,传承围棋文化和云子制造工艺是他作为匠人的职责和使命。年,何华封退休后,再次受聘到云南围棋厂(现已改制为云南云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工程师,在专攻云子配方和技艺改进的同时,寻找并培养传承人。“围棋传承人个人品质要好,要热爱围棋及其文化,有宽广的胸怀和过硬的理论基础,能够独立研发产品,把围棋做成一种工艺品,继续传承下去。”

云子围棋国庆70周年纪念版。回顾云子的发展历程,从年成功复原云南围棋子的生产配方工艺,到全面铺开电商直购业务销往全国并创下销售额翻番佳绩云子公司秉承以“传承国粹匠心制棋誉满中华名扬世界”的工匠技艺和品牌理念打造一颗颗有生命的棋子。时光不停,炉火不熄。在位于官渡古镇的云子传承基地里,“国宝云子”继续绽放芳华,谱写新的华章。

记者杨敏报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