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好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9980.html欣赏园林要抓住园林景观特点,才能体会出造园者的匠心和园林的意境。人文地理观点认为,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有四:一曰主配,二曰层次,三曰框景,四曰借景。我想,艺术都是相通的,所谓“一湖通百湖”,移之于文理,特别是写作,巧妙运用,也必定会使我们眼前一亮,笔下生辉。下面结合经典作品和学生作文进行例说。一曰主配。园林都需要确立主景与配景,没有主景不成园,没有配景园不富,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例如,曹雪芹《红楼梦》,香菱学诗,正儿八经地拜的师傅是林黛玉,那给香菱同学传授看家秘技的当然就是林老师了;其他人,如宝钗、探春、宝玉等,他们虽然也是从旁有所指点的,且不乏真知灼见,但相对于领衔“博导”林老师而言,就只能是些“小毛毛雨”意思,算是诗教艺术园地里的“配景”而已。穿插着写这些陪衬人物,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吧,故事丰富鲜活起来,师徒形象更凸显出来;同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共同打造曹雪芹理想中的诗学理念,开辟曹氏诗学天地。又如,以“我的另一片天空”为话题,作文时要注意两个关键词:A.“我”字。要是大谈*是如何在武艺天地里游刃有余,比尔盖茨又是怎样放弃学业成就微软的神话,这样子也不大好。这些东西不是不能写,但千万不能把“我”这一“主景”给淹没了,最好适可而止,用来烘托“我”到底怎么样。B.“另”字。有一阵子,街头巷尾传唱赵传的歌:“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可见人们还是比较欣赏“另”的层面。又像吴晗、钱钟书他们,数学成绩不见得,但语文功夫那还了得!也是这个道理。就近些回到身边来看看,或许某些同学歌也唱不好,但球打得就是溜溜活呀;或许演讲也不怎么灵光,但书法表演超酷倍棒;或许方程也不怎么会解,但谜语猜得就是特快且准确无误,诸如此类。人比人气死人,何必去硬比,人各有长,终究还是要靠长处吃饭。那么,去大胆地绽放自我美丽的那一面就好,把自我美丽的“‘另’一片天空”巧妙地铺就成笔端锦绣得意文字,展示在读者面前就更好。二曰层次。园林构景贵在层次,形成系列景观。为丰富景观层次,有的用障景法,以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有的用隔景法,将园景隔为不同的景区。例如,夏红卫《一瓶“好酒”》,写父亲喜欢喝一盅,又难得来一次,于是赶在父亲节那天,特意为父亲买了五粮液。可是做乡村小学穷教师的父亲硬是舍不得,逼“我”去退了,换成街口酒坊的小麦酒。父亲喝着“我”用雪碧瓶装回来的酒,说是好喝,比家那边王老五家两块一斤的好,怪不得是四块一斤。真是“路转溪头忽见”,作者用障景法把读者骗了个够,跟骗父亲一样,这才说:“其实父亲哪里知道,酒是五粮液,只不过被我换了瓶子而已。”儿子好听话,又不太听话,都一样好可爱、好感人,洋溢着人性美的温馨。又如,湖北省年高考作文,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设题,强调诗人要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作品才有生气。引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可以转换为“入与出”的关系型作文话题。考场作文《近观与遥望》把生活中“父母的呵护,亲人、朋友的支持”之“美”作为“入”之基,以近观其“入”;又把生活中“事业的挫折、学业的失意、亲人的离去、朋友的背叛”之“苦”作为“出”之因,遥望其“出”。感悟到:“如此的近观与遥望,和谐统一,它让我们快乐永恒,痛苦消逝,生命的美丽尽收眼底。”另一篇《出入人生》,则分别以庄子和史铁生为例,那个时代的庄子在本质上拘束又牵绊,而能“逍遥游”自由洒脱地享受生活,让世上多了一些“美丽的‘蝴蝶’”;史铁生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但最终还能踏实地坐在轮椅上写作,走向开朗的人生,也让世上多了一些“美丽的‘地坛’”。总而言之,都是紧扣“入与出”的话题而“隔景”说话,《近观与遥望》话分两径,对比着告诫人们要求得生活的美丽与和谐;而《出入人生》又融合古今,有力地论证了“出入”人生的重要性。三曰框景。有意识有目的地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的范围之内,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练、集中的景观美。一方山水,一抹霞光,一脸微笑,一挂破衫,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感动的所在,关键看我们怎样把它在什么样的特定情境中展示出来。例如,莫言《美人不是人》,乍一看题目还怪吓人的,美人不是人这是什么话?其实,作者给我们框定了一个基本的言说框架:“你想想那几个世界级名模吧,她们那冷艳的眼神,像人吗?不像。像什么?像狐狸,像妖精。所以我说真正的美人,全世界也没有多少:她们不能下厨房,也不能缝衣服。我认为跳孔雀舞的杨丽萍算一个可以与蒲松龄笔下的狐狸精媲美的小妖精,她在舞台上跳舞时,周身洋溢着妖气、仙气,唯独没有人气,所以她是无法摹仿、无法超越的。”这纯然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观照“美人”。又如,年高考全国优秀作文江苏卷《不看续集》,作者也同样出语惊人,“我呼吁:聪明的读者,只看一个作者的第一部好作品;特别注意——不看续集!”这不反了,这还得了?其实,静下心细细读来,我们就会逐渐发现,作者也是有感而发。作者热情地肯定了大腕们的“凤头”之作,但扼腕悲哀的是:“为何精彩过后不是经典,而是一堆堆的文化垃圾?为何凤头过后不是猪肚和豹尾,而是依样画葫芦地如法炮制出来的凤肚、凤尾?”痛惜文学史上撼人心魄的经典力作绵绵不绝的时代已然不再,把矛头直指文艺圈江河日下的续编、续集,对照时下泡沫式的文化快餐与文化垃圾,毫不掩饰地揭开文艺圈红人全新抢眼的出道之作过后是铺天盖地却让人大倒胃口的赚钱的续貂狗尾这一“不是书香,而是铜臭”时代病的画皮。读来真令人荡气回肠。四曰借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境,关键是使所借之景与园中之景和谐统一。正如杭州西湖,妙在借三面云山一面城。例如,朱自清《春》,写花开,“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繁花就在眼前绽放,这自然是“已经”的可感的;而果实呢,八字还没有一撇呢,何谈“已经”?从生物学上说,要想果结得好,首先就得花开得好呀。作者天早地早就在此由春花而联想到秋实,实在是赊话来说,由实而虚,以果衬花,巧用的正是一副高妙的“借”功。既是对眼前花好的赞美,更是对美好未来(果好)的展望,洋溢着作者对春的情不自禁的礼赞之情。又如,年高考全国优秀作文安徽卷《支点》,应对“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话题(实际上就是偶然与必然的辩证统一)。作者充分调动语文课和历史课上的积累,将镜头对准《报任安书》,“我读《报任安书》这封信,只读出了三个字:‘不得已’。”司马迁曾经替李陵将*说话,在他看来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结局却让他“出乎意料”地惨遭不能原谅的宫刑。此为一“不得已”;现在任安写信给他,(姑且看作有“求救”之意吧)这无论在司马迁还是任安看来,朋友有难而出手相救,也绝对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吧。但司马迁吃一堑长一智,看透了封建统治者的本性,再不敢也不能吃不明智的亏,他还有《史记》要完成呀。此为二“不得已”。他不替任安说话,是任安“意料之外”的事情,而司马迁正是怕再遭自己“意料之中”的结局呀。这就将司马迁的人生遭遇“粘贴”在“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大背景上;这还没有结,作者又在“报任安书”个案基础上,将“我”对考大学的理解与现实处境也“粘贴”上去,沉重地发问:“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寻找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掌握的人生支点呢?”让其所蕴涵的道理上升到人生这个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高度上来,使论说弥漫着一种哲理的思辨状态。安徽宿松许岭中学沈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