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历史几千年,积攒的那些黄金都去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最初几天照片 https://m.39.net/pf/a_7022280.html

上次我们聊了聊西汉王朝的富贵多金,今天我们再来聊聊西汉货币系统中黄金的地位,以及西汉巨量黄金的失踪之谜。

在阅读西汉时期的史料时,我们会发现黄金的流通性非常强。黄金几乎已成为西汉最坚挺的货币,在贵族阶层,黄金比铜钱的流通度还广。当今社会,从没有听说谁会用黄金去消费,充其量只是将其当做装饰物或投资品。但在西汉,用黄金进行交易,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黄金被用做货币,最根本的原因是西汉的货币系统紊乱。

公元前202年,刘邦开创了大汉国祚。到了上次我们提到的汉武帝元狩年间,西汉的货币形制仍没有统一——每个时期发行的铜币都不一样。打个比方来说,最早发行的西汉官方货币,是三铢钱,因为形状像极了榆荚,所以又被时人叫做荚钱。

公元前186年,官方又打造了一批八铢钱。八铢钱投入使用后仅四年,朝廷便又造了一批名叫五分钱的三铢铜币。到了元狩五年,铜钱的重量就一直在三铢和四铢之间徘徊不定。西汉官方像是开玩笑一样铸币,民间对货币也就不太重视了,再加上当时造假币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各郡县流通的货币都无法统一,市场上的货币五花八门,相当混乱。

老百姓出门消费,还得考虑手上的“几铢钱”具备多少购买力,还得与其他铜币进行换算。这时的铜币相当于什么呢?

民国政府时期的法币。

记得漫画《三毛流浪记》里描绘,一张万元大钞还不够买一节油条的。什么能拯救紊乱的货币系统?

硬通货,真金白银。

随着1948年的到来,洋银一度在市场上风行,大有取代法币的苗头。对于西汉来说,黄金就相当于洋银,是解决西汉经济危机的关键。难怪有清朝学者评价,汉朝“凡物之平价皆当以黄金为程”,黄金成了衡量物价的准则。

那么,黄金在当时的市场上拥有着怎样的购买力呢?

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学教授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根据出土的汉代竹简,结合《九章算术》和《汉书》中的记载,计算出一斤黄金的购买力如下:一千二百五十斤猪肉;二十匹布;四十头羊;一百四十只鸡。倘若用这笔钱来买粮食,那么一斤黄金能够换取五十石粮食。一个壮年劳力,一天要吃四升粮食(以汉代的度量衡计算),那么,一斤黄金够他吃三年的。

最关键的是,黄金比铜钱稳定得多。谁知道明天朝廷还会发行什么样的铜钱?还是真金来得实在。更何况,黄金携带方便,用于购物再便利不过。所以,西汉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均对黄金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皇室和贵族热衷于收藏黄金,确保国家金融的稳定和安全;老百姓更是以黄金当作安身立命的本钱。

上回我们讲过,西汉的贵族每年要向宗室上缴一笔酎金,这笔钱是用于祭祀的。根据汉代的律法来看,酎金不是自愿缴纳的例钱,更像是强制性缴纳的爵位税。

那么,每年各路诸侯和大小王爵缴纳的税金总共有多少呢?

也有学者进行过统计,每个贵族都要按封地内的人口数缴纳酎金。辖区内有一千人,便要缴纳四两黄金,不足一千人的一律按一千人算。中山国比较富庶,人口也很多,人口总量约为六十六万,中山国诸侯每年需缴纳的酎金为两千六百两。

所有诸侯的酎金,林林总总算下来大概有一千五百斤。当然,除了这笔收入之外,朝廷还会征收罚金、没收财产,所以每年的所得远超这个数字。新朝王莽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疯狂敛财六十万斤,足见当时黄金的储备量是相当惊人的。

老百姓眼中的金子,更是安身立命的必备之物。想要留一笔棺材本,铜钱靠不住,必须得选择黄金。

《后汉书》中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广汉新都有个名士老王,在进京的路上遇见一病入膏肓的书生。书生对老王说道:“原本我想去洛阳谋差事,没想到身染重疾命不久矣。我还有十斤黄金,通通送给你,希望你能念在萍水相逢将我埋葬。”老王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他并没有贪图书生的送终钱,花了一斤黄金为书生办了丧事,又将剩下的九斤黄金放在书生的棺材里。

东汉之后,黄金的储备量骤减。

当时也没流传出什么皇帝拿黄金造大金人、大金鼎的传说,但巨量的黄金储备就像蒸发了一样,凭空消失。帝王将相不再挥金如土,反倒变成了葛朗台一样的铁公鸡。

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便是个中典型。

朝中的大臣立了功,他总是言语上嘉奖一番,应付不了便赏赐官职,很少拿出实质性的金钱奖励。某天,最受萧宝卷宠信的大臣茹法珍向他请赏,没想到萧宝卷对“自己人”依旧很抠门,反问茹法珍道:“你这家伙,要什么不好,偏偏朝我要钱?”

武陵王萧纪继承了萧氏的吝啬传统,他家中收藏了不少两汉时期的黄金饼。每次打仗时,他都把黄金饼拿出来,挂在营帐上,鼓舞将士们奋勇杀敌。可打赢了战争,萧纪又把黄金饼收起来,不肯将这些身外之物赐予有功之人。

前线战事吃紧,宁州刺史陈指祖向萧纪申请一笔钱用于犒劳将士,没想到萧纪一口回绝了他的诉求。这件事传出去之后,萧纪的名声越来越差,再也没人愿意替他打仗了。

那么,东汉之后,为何黄金的储备骤减呢?究竟遭逢了怎样的变故呢?

从东汉初年开始,黄金便莫名其妙地失去了经济上的一些作用,不再成为市场上频繁流通的货币。这一时期,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价值坚挺的铜钱了吗?

并没有,依旧是劣币横行的场面。

随着市场愈发紊乱,那些收藏了良币和黄金的大户纷纷将这些财富收藏起来,不肯让它们流入市场。这种心态,就是期待手里的货币逐步升值。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抱有这种想法,市面上的劣币愈发泛滥,形成恶性循环。于是乎,巨量黄金便突然从史料中“消失”了,即便出现,也只是以小额度的形式出现。

但是,若说这些黄金仍被储藏在贵族阶层,也不尽然。

王莽新朝的出现,是历史上的一个BUG,它改变了太多既定的规则。王莽政权分崩离析后,长安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王莽积累的巨量财富分散,有很多流入民间,并没有全部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基金”。东汉自汉和帝之后,宦官酿祸,外戚专权,汉统衰落。再加上,几位穷兵黩武的当权者,以至于社会经济崩溃,黄金价值飞涨。

于是,又落入到前面我们提到的恶性循环中。当时的大户为了收藏黄金,纷纷深挖地窖,不再将黄金示人。市面上的黄金越来越少,人们便只能使用劣币进行支付,黄金也逐渐退出货币这个圈子,宝藏亦或是装饰品的功能增加了。西汉时期的黄金大多集中在上流社会,到了东汉之初,黄金大量涌入民间。黄金不再是上流贵族的专属收藏,老百姓也能接触到黄金。黄金成为五六千万人共同收藏的高价值金属,所以人均拥有的黄金自然变少了。

时至今日,仍时有人发掘出东汉时期的窖藏货币,足见当时有许多大户为了储备黄金等良币费尽心思。商人、贵族们通过挖地窖的方式,将毕生的财富转换为黄金深埋地下,但却不舍得花,而是传承给下一代人。直到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贵族阶层被推翻,这些窖藏黄金的主人或死或逃,再无人知道它们埋藏在什么地方了。无独有偶,二战晚期德国人也曾埋藏了无以数计的财富,这些财富究竟埋藏在了哪里?

我们不得而知。

东汉的窖藏黄金,就像纳粹德国埋藏的宝贝一样,人人都知道它们深埋地下,但就是无从考证它们的位置。

随着时间的消逝,西汉的巨量黄金也成为历史。

后世的史学家和有心人,都在研究这些黄金的归处。亦有人说,西汉时期的“金”指代的是黄铜这种高价值金属,不愿承认西汉的巨量黄金储备。史学界众说纷纭,究竟谁说得有道理,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谁都没法下断言。

总而言之,继西汉以后,中国再没有出现盛行黄金的时代。古装剧里出现的用金元宝交易的情况,在古代是相当罕见的。西汉亡国五个世纪后的一部《孙子算经》中,提到了当时黄金的价值,此时的一斤黄金可兑换十万钱,比之西汉翻了十倍。

这时的皇帝,也绝不会像西汉帝王一样豪掷千金了。

参考资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