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盛极一时的宣威铜业曲靖日报掌上曲靖 [复制链接]

1#

胡竹喜

云南在历史上就是我国著名的铜产地,在明代铜产量就已经居于全国首位。天启《滇志》就记载,称云南铜“供天下”。

铜不仅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铸造货币的重要原材料,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铜矿的开采都非常重视。到清初之时,由于云南驻*开支浩大,云贵总督蔡毓荣奏请朝廷放宽云南的矿业*策,鼓励开矿,并在云南设局铸钱用来补充本省饷源,由此开启了云南铜业的高速发展期。而云铜产地又集中在滇东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东川、会泽、宣威等地。极盛时滇东北铜产量占到全省80%以上,一些年份甚至达90%以上,冶炼加工后经驿道或水路运送进北京。

具体到宣威的铜运,其采办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封建时代的史志也没有详细记载,起于何时暂不可考,然《滇系》载乌龙、兴国二铜厂在宣威。据民国《宣威县志稿》记载,在鼎盛时期的清康、乾、嘉、道间,全境共有铜矿四十余处,即便到民国二十三年,宣威人缪浒澄在撰编《宣威县志稿》时,“受州候*乾济为查新铜厂,凡得一十七处”,“车滃江及得禄一带均有之”。

宣威铜资源有两种,一种是铜矿,当时人称“铜腊”和“牛尾巴”,或者是“马豆子”,含铜成分高,还有叫“大火矿”的含铜成分则较低。另一种就是纯粹的自然铜,小的有鸡蛋大,大的有如石头大小。“附近车滃江数十里之地,往往发现生铜或得之山陬,或遇之水湄,其轻重大小不等。相传大窠子旁,近山腹有绝大之铜,宛如山内之山也”。

因为矿产资源丰富,铜厂分布也很广泛,早期的茨营厂、大梨树厂、安家口厂、大沟厂,格宜厂等在清嘉道间名噪一时,后因开采日久,逐渐枯竭关闭。《宣威县志稿记》,“据父老传闻,西北区大窝子,西南区之小江边,北区之兴隆厂,东南区之茨营等处,当道(道光)咸(咸丰)间,炉火连续,夜如白昼,有行二三十里不须秉烛者。”可见其一时之盛。

在整个清代,滇省首*就是铜*,铜*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官员的升迁,因此历任云贵总督对铜*都尤为重视。康熙四十四年,总督贝和诺提出了“放本收铜”的*策,由官府低价垄断了铜的收购。结果导致官员集中腐败,各种“陋规”层出不穷,以至于把能到滇东北一带当官当成了难得的发财机会,有“金东川,银会泽”之说,没有一定的背景是不可能得到此肥缺的。官员的贪污腐败严重阻碍了云南铜业的发展,于是到了道光年间,铜业逐渐放开转由民办。道光帝降旨曰:“开矿一事,前朝屡行而官吏因缘为奸。久之而国与民俱受其累,我朝云贵川广等省,向有银厂,每岁抽收课银,历年以来照常输纳。并无丝毫扰累于民,可见官为经理不如任民自为开采,是亦藏富于民之一道。”随着铜业的开禁,铜采矿业及铜交易市场也再次繁荣起来,各地商贾云集,大量外地资本涌入,人口骤增,会馆兴盛,经济繁荣,形成了许多有名的铜运集散地,比如宣威兔厂等。如今的水席头、小冲头等地还有当初留下的采矿遗址,后山还堆有炼铜的矿渣。老厂沟村就是因为过去有湖广人在此开办过铜厂而得名。“老铜店,在鹧鸡山下,昔日铜运起卸处,为防奸宄,由寻沾营拨外委一弁,以兵二十四名驻此,号鹧鸡汎。”

到了清咸(咸丰)同(同治)年间,因旧有各厂开采年久﹐出矿渐少,冶炼工艺落后,成本增加。又因资本过度集中,形成地方势力,导致尾大不掉,扰乱地方,最终爆发了回民起义和哀牢山人民起义(滇西的杜文秀和滇东的马连升都是采矿出身)﹐清廷遂将各矿一律封闭,盛极一时的宣威铜业逐渐没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