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铜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当今世界现状,对矿铜锡产品国际市场供
TUhjnbcbe - 2023/7/3 20:39:00

在近20年中,国际矿产品价格在震荡中不断攀升,经历了-年,-年两次大的上涨。供需是影响国际矿产品价格上涨的基本要素,近年来随着中国、印度、越南等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对国际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进而拉动国际矿产品价格普遍处于上涨趋势。从主要矿产品的供应量和消费量来看,铁矿石的供应主要来自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和力拓钢铁三家钢铁巨臂,国际市场上80%左右的铁矿石由这三家公司供应。目前国际市场上铁矿石仍然处于供给过剩的局面,年全球铁矿石产量23.36亿吨,而消费量只有21.36亿吨,存在2亿吨的过剩供给。

根据年全球统计数据,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和澳大利亚是全球铁矿石消费前五的国家。年中国铁矿石表观消费量为14.46亿吨,是全球铁矿石消费总量的67.7%,其它四个国家的铁矿石消费量占中国铁矿石消费量的1/5左右。在现有技术情况下,澳大利亚、巴西等铁矿石丰富的国家仍将承担未来铁矿石的国际供给,新兴发展中国家仍将进一步拉动国际铁矿石的需求。虽然中国面临经济转型,国家大力鼓励清洁能源的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铁矿石的需求将会放缓,但是铁矿石需求依然持续升高和高度依赖进口的形势依然不会变。

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态势,另外是因为中国铁矿石的综合生产成本远远高于国际价格,品位差,开发难度高,利用率低,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竞争力,由于短期内中国对铁矿石需求持续增长的态势依旧不会变,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铁矿石需求将仍然大部分依赖进口。综上,国际铁矿石的需求在未来可能继续走高。

LME和SHEF都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期货交易中心,且两家期铜标的物都是精炼铜,所以精炼铜的供求会影响到国际铜价。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铜是消费量最大的金属。经济增速和铜的消费量呈正向关系,当经济增速每增加1%,铜消费量将会增加3%左右。中、美、德等六个国家是全球精炼铜的重要消费国家,在年,这六国精炼铜的消费量占了全球精炼铜消费量的77.36%。

自年起,中国已经连续20年占据着世界第一大铜消费大国的位置。在年时,中国精铜消费量达到了全球精铜铜消费量的38.96%,为.46万吨,是同时期美国精炼铜消费量的6.43倍。而到了年,中国精铜消费量占据了全球58.14%的铜消费量,达到了.53万吨,十年间精炼铜消费量几乎翻了一番,是同时期美国精炼铜消费量的8.07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铜消费拉动着世界铜消费的快速增长。从精铜绝对消费量和精铜全球消费占比数据来看,美国、德国、日本和今年刚迈入发达国家的韩国都已处于后工业化时代。

然而,中国在风险中找机遇,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工业实力稳步增强,对铜的消费处于快速增加状态。铜因其优良的特性,在电子电器、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在电子电器这一领域铜被消费最多。而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家电、集成电路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中国对铜的消费需求量与日益增。根据全球已探知的铜储量数据,铜矿储量十分丰富。根据年时的数据,当年已探明的全球铜矿储量为万吨,到年时已探明的全球铜矿储量达到了万吨,增长了万吨。

截止年智利以0万吨铜矿储量排名世界第一,其约占全球铜矿储量23%;秘鲁以万吨铜矿储量排名世界第二,其铜矿储量占全球储量11%;澳大利亚的铜矿储量占全球铜矿储量的10%,约万吨左右。再接下来分别是俄罗斯、墨西哥,然而中国铜矿储量占世界铜矿储量不足3%。虽然全球铜矿储量处于迅猛增长态势,然而中国铜矿储量却处于逐年缩减状态。在年中国铜矿储量为万吨,到了年时铜矿储量下降至万吨。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智利,其铜矿储量占全球储量的30.48%,并且智利的铜矿出口量也排世界第一。

虽然中国是铜矿并不丰裕,但是中国精炼铜产量处于世界第一。在年时,中国精炼铜产量为.28万吨,占全球精炼铜产量24.99%;到年时中国精炼铜产量达到了.5万吨,占全球精炼铜产量的的38.01%,铜产量占全球占比也提高了13%左右,在年至十年间中国精炼铜产量提高了.22万吨,增长了%。中国的铜矿资源储量与铜冶炼产能,不成正比,这也将会导致铜加工企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世界最大的铜消费国、铜进口国和铜产能国均为中国。

但因中国铜矿极其匮乏,储量不足世界储量的3%,所以需要大量进口铜矿才能满足中国铜矿消费需求。年时中国进口精炼铜.21万吨。到年时中国进口精炼铜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51万吨,年中国精铜进口量占据世界精铜总进口量55.11%。世界第二大精炼铜进口国为美国,在年美国精炼铜进口量为当年世界精炼铜总进口量的8.21%,约74.73万吨。然后是德国,年德国精炼铜进口量为66.57万吨,占当年世界精炼铜总进口量的7.32%。

全球的锡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印度尼西亚、中国、俄罗斯和巴西五国的锡资源总储量约是全球锡资源储量四分之三,中国是全球锡储量第一大国,中国锡资源储量就占全球储量的23%左右。但是目前伦敦金属交易所金属掌握锡的定价能力,这其中有历史、交易习惯和路径依赖等原因。年全球精炼锡消费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这些锡消耗大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将对锡市场的繁荣与否产生影响。

全球经济放缓和疫情蔓延、突变是制约锡消费的主要因素,年全球精炼锡消费量为37.13万吨,年全球精炼锡消费量为37.96万吨。同比上涨仅2.24%。锡消费结构较为稳定,虽受替代品影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段时间内锡的消费量有过短暂下降。但是随着电子信息业的兴起,锡焊料的使用量与日益增,最终成为锡消费的最大领域。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锡在其它的领域的使用有所增长,但总体来看消费量增长有限。其主要用途还是集中在电子焊锡、焊料、等领域。

从锡年的国际贸易数据可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秘鲁、新加坡和荷兰分别是全球精练锡出口量排名前五的国家。而精锡的主要进口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和新加坡。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知,新加坡既不是锡的生产大国也不是锡的消费大国,但是新加坡在锡的进出口贸易中有着不凡地位,这是因为LME精炼锡重要仓储地和中转地在新加坡,又因为亚洲集聚了世界上精锡的主要生产地,所以不难理解新加坡在精锡进出口具有的重要地位。

根据劳动价值论可以知道,决定商品价格长期走势的基本面还是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因此在大宗商品的国际贸易中,谁掌握了供求,谁就能够在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中更具话语权。国际机构及产商有两种可控制国际市场供需的途径。一种是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具有垄断地位,可以控制市场供需规模和且对市场最低价格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在产品的成本、企业规模、生产技术、投资等多方面具有绝对领先优势,从而获得产品价格的垄断地位。

在铁矿石的国际贸易中,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和力拓钢铁三家钢铁巨臂对控制国际市场供需能力进行了充分的诠释,这三大铁矿石公司在铁矿石投资、贸易规模、生产成本、技术等方面一直有领导地位,所以他们的企业动向对该行业的前景发展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在铁矿石的贸易谈判中具有压倒性的定价能力。另一种能力是能够调节自身的供需,市场对于供需应该具有双向控制力,这保证了市场供需失衡能够及时采取平衡措施,保障供需双方权利始终处于有利地位,这样才能说具有定价能力。

所以在市场上光买不卖,不管买多少都无法具有价格制定的权力,因为当供需双方对自己供需处于迷茫的状态,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预期,也就无法对价格进行决策,就无法获得话语权。价格、竞争、协调、供求是市场四大机制。市场交易仅在自然价值规律运行是一种理想状态,竞争与协调机制等其它人为因素对市场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实完善的市场机制中,交易规则是市场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市场势力较小且竞争较为充分的市场条件下,人们都想要公正透明的交易规则,但是这种状态是理想的。因为人都是逐利的、理性的,规则制定者总会本能地制定更有利于自身的市场交易规则。其包括交割产品标准、交易时间、交易货币等要素。计价货币是影响最大的要素。信息与资本是能够有效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信息对价格走势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各类机构根据欧盟、美国、中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数据和行业关键数据创造了一些类的相关指数,这些指数对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有重要引导作用。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指数裹挟了市场预期,所以这些数据和指数也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是资本作用。自年以来,大宗商品市场定价机制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在期货市场交易的影响下,大宗商品金融属性越来越强。在如今期货市场上大宗商品市场交易远期合约比现期合约占有更大的比重,所以金融投资与投机者存在套利的机会。

另外,场外交易包含着数量庞大的市场投机者和金融投资者,其带来的庞大资金流会对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幅度。目前,在国际有色金属市场价格上,中国具有的话语权普遍不强,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缺乏有色金属国际定价能力的原因:第一,由于中国有色金属产能的长期过剩,对市场的供需缺乏准确的控制力;第二,中国与国外成熟的金融结构和较为统一的交易规则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中国对国际有色金属交易规则影响不行;第三,中国有色金属市场对缺乏真实数据的有力分析、缺乏有利于自身的有色金属价格舆论引导,导致中国不具有对有色金属国际价格走势的引导能力。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大国来说,有色金属产业定价能力薄弱的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在国际上定价能力现状,下一小节将着重介绍中国铜、锡业定价能力的现状。随着金融市场地快速发展,大宗商品也附上了较强地金融属性,产商垄断定价模型逐渐期货市场定价模型所代替。到20世纪初,伦敦金属交易所开始逐渐对外公开铜交易价格,其权威地位给国际铜价确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年二战结束后,各国经济不断复苏以及战后重建对铜、铝、锡等有色金属的需求猛增,使得全球范围内铜现货贸易更加频繁。在现有的期货定价模式下,中国不具有铜的定价能力,铜定价能力由LME掌控。从锡的国内定价能力来看,自新中国成立到十四大之前中国经济都是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全国锡产量和国内锡市场交易价格都由冶金部统一决定。在“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后,锡的市场价格也逐渐根据市场供求来决定。

年以前中国锡产品出口是不征收关税的,当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锡出口国,所以伦敦金属交易所的期铜价格是国内铜企的主要参考价格,所以国内外锡价基本一致。年1月起,国家对锡这一战略金属资源的保护意识开始逐渐加强,加强了对精锡的出口管制并对精锡征收出口关税,这样一来国内外锡锭便无法像之前一样随意流通。逐渐地上海有色网等网络平台报价代替了之前的参考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报价,但上海有色网等国内网络平台根本上还是参考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价格和企业价格给出一个范围,不具有锡的定价能力。

所以总体来看,国内外锡锭定价仍然由伦敦金属交易所直接或间接主导。锡期货合约自年3月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至今,还是由上海有色金属网等网络平台报价和国内期货市场价格所主导,其对国际锡价并不能产生足够的影响。上海期货交易所在短时间内不可达到LME一样的全球领先地位。只有通过不断丰富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提高期货市场参与度、完善交易模式保障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增加金融市场的开放度等措施,才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锡贸易中的定价能力。

分析了矿产品国际市场供需现状、定价能力实现途径和现状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是铜、锡资源消费和贸易大国,但二者在中国资源禀赋有较大差异,中国铜资源匮乏绝大部分铜消费依赖进口,因此中国铜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有供需失衡风险;中国锡储量十分丰富基本可实现自给自足,世界锡供给近年有供给短缺加大趋势。因此中国应提升国内铜、锡资源的自给率,避免外部风险导致供需失衡。(2)定价能力可从实现供需双向控制、增强对矿产品交易规则影响力和提升价格引导力三个方面实现。中国铜、锡国际定价能力都存在一定程度缺失,国内期锡定价由上期所期锡交易价格和网络平台报价为依据,但国际期锡、现货锡由LME主导。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今世界现状,对矿铜锡产品国际市场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