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本身身上的谜就很多,
比如皇位、
生母去世的原因、
死因等都有争议;
作为雍正的第二位皇后—孝圣宪皇后身上的谜团也很多: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当真是弘历的生母?
孝圣宪皇后的真实身份是什么,雍亲王府的格格,还是行宫的粗使宫女,亦或是钱氏夫人?
孝圣宪皇后为何不愿与雍正合葬一处?
前两位问题我们暂且不论,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有论述,这篇文章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孝圣宪皇后从一个王府格格(地位底下的侍妾)做到熹贵妃的位置上,亲子登基后便成为独一无二的皇太后,如此便有了与雍正合葬泰陵的资格。
而且泰陵地宫修建的时候确实也为孝圣宪皇后留了位置,但为何嬛嬛就是不去呢?
自古以来,“子随父葬”“夫妻同穴”是传统,即便是皇家亦是如此。
若是能与皇帝合葬一处的话便是无上的光荣,更是身份尊贵的象征。
在清朝初期的时候不管皇后是死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要合葬一处;比如孝端文皇后(孝庄的姑姑)是在紫禁城病逝,但照样被运送回了盛京,与皇太极合葬于昭陵。当然如此一来,是需要将昭陵地宫重新打开的,打扰了皇太极的安宁。
其他的妃嫔即便是再高贵,也只能遥遥相望看着皇帝皇后合葬的陵寝,被葬在其他的地方。
不过从康熙朝开始,这一祖制便被打破了。
孝庄文皇后—康熙的祖母病逝之前嘱咐孙儿:“我死后不要葬在昭陵了,卑不动尊,实在是不适合再去打扰太宗皇帝;更何况我舍不得你跟你的父皇顺治,就将我葬在孝陵附近就可以了,我便可以守着你们父子俩。”
有祖母的嘱托在,康熙自然不敢违背,但实在是不知道如何为祖母修建陵寝,便将祖母暂时安置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以外。雍正帝登基后,在暂时安置孝庄文皇后的“暂安奉殿”修建了昭西陵。
孝惠章皇后是孝庄为儿子顺治帝挑选的第二位皇后,去世以后并没有葬入孝陵的地宫。康熙为其单独修建了一座皇后陵—孝东陵。同顺治帝合葬孝陵的是孝献皇后董鄂氏、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虽然在孝圣宪皇后之前,已经有两座单独的皇后陵寝,但并未形成制度。
向来后宫女子都希望能在死后与皇帝合葬一处,但是嬛嬛却不愿意,当真是心里还想着果郡王允礼吗?
当然不是!
嬛嬛与果郡王之间的爱情只有在影视剧中,在真实的历史上允礼一直活到了乾隆三年,不仅得到了雍正帝的重用,乾隆也对他极其尊重。
安葬雍正帝的泰陵是从雍正八年开始修建的,一直到乾隆元年才完工。在正式完工之前,负责修建皇陵的大臣询问乾隆:是否在泰陵地宫中为太后留位置?
在当时的泰陵地宫中已经有三位:
雍正皇帝
孝敬宪皇后(康熙亲自为雍正挑选的发妻,也是雍正亲自册封的唯一一位皇后)
敦肃皇贵妃年氏(年羹尧的妹妹,林妹妹一般的存在,雍正帝最宠爱的妃嫔)
按照尊卑来排列:
雍正帝在最中间的位置,
孝敬宪皇后作为发妻嫡皇后即便是没有皇子傍身,仍旧放在雍正帝的左边,因为古代讲究“左为尊”。
向来没有皇贵妃与皇帝合葬一处的先例,敦肃皇贵妃是第一个。严格来说不是“合葬”,而是“附葬”。如此敦肃皇贵妃棺椁的位置,便被放在了孝敬宪皇后棺椁的左边。
这样泰陵地宫中便空着雍正帝右边的位置,若嬛嬛答应与雍正帝合葬一处的话便是在右边。
是否为太后留百年后的位置是大事,负责修建皇陵的大臣自然不敢擅专,便询问乾隆的意思。乾隆是出了名的孝子,自然不会替母亲做决定,便去询问母亲嬛嬛的意思。为此嬛嬛下了一道懿旨:
世宗皇帝被葬入地宫以后,应当永远肃静;若是等百年后嬛嬛去世再去打扰世宗皇帝,确实不妥当;毕竟卑不动尊。
为此嬛嬛还提到了昭西陵与孝东陵的例子,泰陵地宫不必为自己留位置。
显而易见的是嬛嬛想跟孝庄文皇后与孝惠章皇后一样修建一座单独的皇后陵寝,乾隆很尊重自己的母亲,便下旨:
孝敬宪皇后梓宫放在雍正帝左边但要稍后一点,敦肃皇贵妃梓宫放在雍正帝梓宫右边,位置比孝敬宪皇后梓宫的位置还要往后一点。
如此安排便没有了嬛嬛的位置,而乾隆这样的位置安排也是遵循了康熙景陵地宫的安排;康熙在生前立了三位皇后,再加上雍正的生母一共是四位皇后,但与康熙合葬并非只有四位皇后,还有一位皇贵妃——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
皇后是合葬,而敬敏皇贵妃是“附葬”,因位份低于皇后,所以在四位皇后并排的情况下,敬敏皇贵妃梓宫的位置要靠后一些,体现出尊卑有序。
就这样凭着嬛嬛的一人之言,泰西陵的第一座皇后陵寝——泰西陵出现。
乾隆登基的时候,嬛嬛只有42岁,这个年龄若是放在现在的话还是挺年轻的;但“人有旦夕祸福”,古人寿命普遍要短一些,所以乾隆不得不提前为生母修建陵寝。
乾隆二年,乾隆将泰陵东北三里远的位置东正峪选为生母的万年吉地,当然这是经过嬛嬛同意的。泰东陵的占地面积56亩地,而“泰东陵”名字的由来只是根据方位来的。比如孝惠章皇后的陵寝名字叫“孝东陵”,就是因为在顺治帝孝陵的东侧而得名。
清朝一共有七座皇后陵:
昭西陵:孝庄文皇后(皇太极)
孝东陵:孝惠章皇后(顺治)
泰东陵:孝圣宪皇后(雍正)
昌西陵:孝和睿皇后(嘉庆帝)
慕东陵:孝静成皇后(道光帝)
定东陵:慈安与慈禧两位皇太后(咸丰帝)
在这七座皇后陵中,嬛嬛的皇后陵是规制最为标准的一座。
那么究竟标准在哪儿呢?
泰东陵中皇后陵该有的建筑一样都不少,比如:三孔拱桥、下马牌、神厨库、朝房、隆恩门、配殿、方城、宝顶等;而且泰东陵的神路是直接连接泰陵神路的,这是尊卑的体现。
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虽然也有神道与碑亭,但毕竟与皇太极所在的昭陵相距千里之遥。孝庄文皇后的身份以及历史地位是极为尊贵的,她最高的身份是太皇太后,不仅先后辅佐三朝皇帝,而且扶持了两朝幼帝,谋划朝*大计,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巾帼英杰。
但碍于孝陵是顺治帝的陵寝,顺治帝首先是大清的皇帝,其次才是孝庄的儿子,而再加上他是大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所以他的孝陵所在的位置是最高的,而且修建的规格很高。孝庄即便是再尊贵,其陵寝的规格也不能超越顺治帝。
而泰东陵仅仅是一座皇后陵,兼妃园陵寝,能有此规制已经很高了。
昌西陵与慕东陵修建的时候,规模缩减;
而慈禧与慈安的定东陵又是超出规制的皇后陵寝。
所以说嬛嬛的泰东陵,应该说是清朝七座皇后陵寝中最中规中矩的皇后陵。
整个陵寝之中没有不属于皇后陵规制的建筑,乾隆朝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乾隆又是一位非常孝顺而且享受的皇帝,其实完全有能力为生母修建一座超规制的皇后陵寝的。但碍于祖制,乾隆并未如此,不过却在原先皇后陵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创新:
首先嬛嬛的皇后陵中修建了晾奶房,之前的两座皇后陵都没有。这是乾隆特地为生母修建的,东朝房后边的一座小房子。
其次在隆恩殿前陈设铜鹿与铜鹤,乾隆本打算陈设一对,但是为了与帝陵相区别,陈设一只
另外泰东陵上修建了佛楼,这不仅仅是皇后陵的首创,而且还是整个清朝陵寝中的首创,在此之前清朝所有的陵寝中都没有佛楼。在此之后的帝陵中开始修建佛楼,在清朝七座皇后陵中,除了泰东陵,就只有慈禧的陵寝中设置了佛楼。
除此之外泰东陵的创新之处在于泰东陵的匾牌上用字、宝制度,在之后的皇后陵中并没有传下去。因为嬛嬛病逝时乾隆仍在,而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与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并非是嗣皇帝所修建的,所以匾额上有皇帝亲自书写的字,但是并没有用印。慈禧与慈安陵寝匾额上的字并非是皇帝所写,但是有皇帝的印章。
泰东陵的地宫里还放有佛像,这是清朝所有皇后陵中唯一一座在地宫中有佛像的陵寝。
泰东陵所有的这些创新,是乾隆在遵循祖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尽一尽孝心的结果。
我们言归正传:嬛嬛为何不愿意与雍正帝合葬?
按照嬛嬛的说法:“卑不动尊”,这是孝庄文皇后的理由,并不是嬛嬛的首创。确实也是有理有据,毕竟雍正帝葬入地宫后多年,嬛嬛才病逝,若是在嬛嬛病逝后再打开泰陵地宫的话,确实打扰了雍正帝。
但当真是如此吗?
嬛嬛在王府的时候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侍妾格格,连侧福晋都算不上;即便是生下皇四子弘历仍旧没有让自己的地位提高,一直到雍正登基后,才算是真正的母凭子贵被封为熹妃;在孝敬宪皇后病逝后,嬛嬛被封为熹贵妃开始掌管六宫事宜。
说到底是不是嬛嬛有些自卑呢?
毕竟孝敬宪皇后是雍正的发妻,出身于名门,即便是没有儿子照样做了雍正帝八年的皇后,位置无人能撼动;而敦肃皇贵妃作为年羹尧的妹妹,一入王府便是专房之宠,先后为雍正生下四个子女(全部夭折),在王府的时候就是仅次于孝敬宪皇后嫡福晋的侧福晋。
雍正登基后敦肃皇贵妃先是被封为贵妃,后来在病重时被封为皇贵妃。敦肃皇贵妃虽然没有做过皇后也没有被追封为皇后,但是她得到了雍正帝的爱。
同雍正帝同葬地宫的:一个是正妻,一个一生所爱。
嬛嬛若是掺和进去算什么呢?
不过也有人说:其实是嬛嬛心气更高了。
嬛嬛已经成为乾隆朝唯一的皇太后,有了自己的想法与主张,也有能力去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便选择了单独修建陵寝,能够与孝庄文皇后一样的“待遇”,岂不是更加光荣的事情?
不过也有人认为:嬛嬛其实是对雍正帝有看法,所以不想在地下继续与雍正帝相见。
雍正本身就是一位颇具有争议的皇帝,他的皇位究竟来得是否名正言顺还是一个谜?另外雍正的生母乌雅氏去世的太突然、太蹊跷,雍正登基后对待自己亲兄弟照样是非常残忍,所以便有了一个“刻薄寡恩”的评价。
嬛嬛并不得雍正帝宠爱,位份上的提升完全是因为有一个有出息的儿子-弘历。
所以不管雍正做什么,她都不能干涉,毕竟“后宫不得干*”;更何况她就是想要言语几声,也没有那个机会,所以即便是再对雍正帝的做法不满意、有意见,也只能忍着。
可以说嬛嬛自始至终对雍正只有畏惧,并没有夫妻感情。
何必死后同葬一处,继续畏惧夫君呢?
至于究竟是因为什么,我想只有嬛嬛本人最清楚,乾隆作为嬛嬛的儿子都不见得真正的了解;但乾隆尊重自己生母的想法,为生母修建一座独特而且史无前例的陵寝。
难怪人家都说:孝圣宪皇后是整个大清最幸福的一位皇太后,单从陵寝上就能看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