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涿鹿桑干河
杨景瑞
在我的祖藉涿鹿县有着一条古老的河——桑干河。几千年来,河水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着这里悠久的文化,留下了人类历史走过的印迹……
从懂事起,父母就把涿鹿的故事和很多的传说讲给我们听,致使桑干河这个河名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参加工作以后,涿鹿吸引着我多次走进它的怀抱,沿着河岸走过,亲眼目睹了河水缓缓向东流去,以及河谷两边悬崖峭壁的惊险和壮观……
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的恢河与源子河的交汇处,流经山西朔州、应县、怀仁、大同,河北阳原、宣化、涿鹿,过北京、廊坊后,自天津汇入大海,全长公里,其中涿鹿境内42公里。因其下游常遭洪水之患,常常改道,故俗称无定河。十七世纪末,在采取广泛的防洪措施之后,下游始称永定河。上游则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干涸,而被称为桑干河。河水一路进入舒缓的涿鹿盆地之后,一改奔腾喧嚣的“狂野”,在平缓的河谷中安静温馨了许多。真是一河两重天,温柔代替了咆哮,清澈代替了浑浊,农民们用河水浇灌着农田和果院,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此被涿鹿人民称之为“母亲河”。
水火无情,利害兼生。母亲曾说起过,桑干河虽然在涿鹿境内温顺了许多,但也有发怒的时候。每遇到山洪暴发河水就会增加许多白色的泡沫,水的颜色也变成*褐色,过不了多久,山洪便会以排山倒海之势一泻而下,就像一匹脱僵的野马,所向披靡。
据涿鹿县志记载,公元年7月桑干河发大水,死人不计其数。明朝年,桑干河就泛滥百次之多,造成人员、财产大量损失。清朝短短三百年,也有十多次,民国三十多年也有十多次,解放以后也发生了十几次大的洪灾。每年春天,桑干河冰消河开,大冰块随水而下,到县城边,冰块常叠冰成坎,抬高了水位,屡屡出现险情,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年3月22日,桑干河凌汛冰块壅成拦河坝,河水漫溢,是解放*用迫击炮消除了险情。年7月,爆发每秒立方的洪水,致使桑干河畔的西窑沟部分村民房屋被洪水卷走,多亩水浇地、经济林被冲毁,使近百户人家无家可归,财产损失严重。
涿鹿人民自始至终没有忘记桑干河发生过的洪水给带来的灾难。从古到今,一直与桑干河不懈斗争和治理。明清虽有治理,但因范围小,收效甚微。民国时期,只在二十八年(公元年)由康庄村人郝振春等倡议延长长盛渠,扩大了浇灌农田亩。特别是解放以后,涿鹿才进行卓有成效的大面积治理。年,积极响应中央发出的大兴水利、农田建设号召,广大群众自发要求开劈山大渠。县委县*府专门召开会议,认为这是一个惠民工程,是个造福后代子孙的工程,决定于年3月20日开工。当时没有炸药,没有机械,全靠人工凿眼,鎬头硬刨,人工把石子抬出来。挖山洞没有仪器,全凭两边听响声,一个一个挖通。施工队伍最多时达到人。工程全部就地取材,需石头自己采,需白灰自己烧,需砖自己烧,解决了材料问题。县里合理安排提出修渠生产两不误,小忙大干,大忙小干,不忙全干,年全面竣工。大渠建成后使桑干河北边的六个乡的三角地变成了三面环水的塞外水乡,对涿鹿县的灌溉起到了重大作用。
当时全国有一百项水利工程,劈山大渠排在第29位。工程浩大与当时的河南红旗渠齐名,引起各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