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从这里发端;中国的第一个国家考古研究机构——史语所在这里成立;中国第一个职业考古学团体——黄花考古学院在这里诞生;“重生”的古建筑,构筑起了一座“博物馆之城”。这就是广东。
“如果我们不走进博物馆,很多人都不知道,历史上有过这么多动人的艺术作品;也不会知道我们的祖先面对自然时,是如此富有智慧。如果没有考古人员科学合理的考古发掘,我们就没法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么多璀璨的文明。”
“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新快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曹劲,听她详述“考古对人们生活的改变”。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
考古研究源自广州
新快报记者采访曹劲的地点,在简园内。这栋百年建筑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原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琴石的产业,曾由华南文工团使用,现在是广东省文物考古文物研究院古建筑保护研究中心的办公地点。
采访中,曹劲指着离简园不远的一处建筑说:“看,那是柏园,中国最早的考古机构所在地。”
年3月底,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聘请傅斯年、顾颉刚和杨振声三人为常务筹备员,在广州筹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称“史语所”),同年7月正式成立。10月22日,“史语所”迁入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5号柏园,这是中国第一个国立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机构,曾聚集了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罗常培、李方桂、董作宾等一批顶级学者,在殷墟考古发掘、古文字、民俗学、方言调查、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奠定了中国现代新学术发展的起点。
采访当日,考古院恰巧收到了来自国家文物局的批示,将正式启动对柏园的修缮保护工程,未来会用原状陈列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中国考古学的发端。
截至目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7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个项目分获田野考古奖,从而成为国内“十大”项目和“田野考古奖”涉及年代最全、遗址类型最丰富、作业方式最多样的考古研究机构。
水下考古始于广东
年,载满货物的古船“南海Ⅰ号”连同凝结物、沉箱共多吨重,被整体起吊出水,并被平稳放入阳江市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其量身定做的家园——“水晶宫”内。“整体打捞”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一次敢为人先的尝试。
现在,当我们走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可以看到,考古人员是如何对沉船进行现场发掘的,是如何将船体、脱落的木构件以及其他单体木质文物,还有金器、瓷器等出水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在文物展示区域,观众还可以知道,这艘船上曾载着什么货物去往远方,货物在船舱中如何摆放,船员的生活如何,吃什么喝什么……
在馆内,观众还可以知道:这艘宋代商船从福建泉州港出发,将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但沉没在中国通往西方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上。船上大量的贸易瓷器是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铁器、铜器已经成为输出的主要货物;而铜币的出现,显示出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已经涉及海外贸易体系。“对于研究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传承提供了坚实论据。”水下考古让走进博物馆的观众得以走近这艘古沉船,得以了解其背后广东的千年贸易史。
“南海Ⅰ号”的水下考古工作,是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起步。最新的数据显示,这艘曾在海底沉睡多年的船上,已经出土超过18万件文物。曹劲告诉新快报记者:“‘南海Ⅰ号’沉船调查、发掘和整体打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先后获文化部科技创新二等奖、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一等奖及田野考古三等奖、中国航海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专业考古赋能展品
“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是有价值的。我们的考古队员曾经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块小小的陶片,如果是盗墓贼,可能根本不会留意到它的存在。但专业的考古队员知道,它记录着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先民的生活方式。这块不起眼的陶片,烧制于多年前,是整个华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陶器。”曹劲告诉新快报记者,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每一个发现都可能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陶片、石块、种子……都要收集、清理,进行下一步研究。“磨刀山遗址虽然都是石头,而且是很粗糙打制而成的,它说明了此处是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华南人类的一个起点。”博物馆中的陶器,记录了人类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始;稻种,是农业社会发展的实证;石块,见证着先民劳动方式的转变……
“我们考古院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一项项考古发现连缀成片,像拼图一样,完整地拼起广东的历史画卷,然后将这些成果展示在博物馆中。”曹劲认为,考古最主要的一个任务是扎根田野,把广东的历史搞清。比如说岭南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的生活,人们过着怎样的日子,是怎样一步步“从童年走向壮年”的,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考古来了解。史书记载是有限的,而且史书所记载的内容也需要通过考古来验证。无论是史前史考古还是有了文字之后的历史,都需要借助考古去理清。
“在我看来,考古和博物馆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也在发挥‘博物馆的力量’。”曹劲笑言。
让老百姓能够读懂考古发现
新快报:针对“博物馆的力量”这个主题,您认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哪些任务?
曹劲:在扎根田野、做好考古工作的基础上,让观众了解最新考古成果也是我们的任务。在学术上,向社会公开我们考古成果;不断尝试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让老百姓能够读懂考古发现。比如,会适当地开放考古工地,也跟博物馆共同举办过考古夏令营,让青少年参与到公众考古中去,让更多人了解到最新的考古成果,也能让公众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产生深厚的感情。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建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嘛!
▲博罗横岭山墓地出土的夔纹陶罐
新快报:在考古发掘中,您认为哪件文物最具广东特质?
曹劲:这件出土于博罗横岭山墓地的陶罐,乍一看好像平平无奇,灰扑扑的,就像我们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一样。但当我们看清楚上面的纹饰,会发现上面的夔纹是北方青铜器常用的纹饰。进入商周之际,受到长江中游文化影响,多元文化在横岭山交会,为岭南地区新中心的出现注入新动力,出现了广泛分布的夔纹陶文化。这说明,可能岭南人也想做青铜器,但可能限于某些条件,比如资源的匮乏,所以将青铜器上的纹饰呈现在了陶器上,这也是岭南地区创新、包容气质的一种体现。
采写:新快报记者许婉婕
摄影:新快报记者夏世焱
编辑: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