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饭庄、饭馆的服务水平,全国各地属一流,热情周到,顾客满意,而服务惯例,更比北京以外各地的饭馆完备得多。
凡到饭馆去吃饭,虽然俭省,也总要多吃几样,七八友人要10种菜方能大饱口福,但是谁也不愿剩下许多,觉得那是个浪费。因此从前北京的饭馆盘碗很小,每人一两样菜,每样菜每人不过一口,吃的样多而又剩不下。而且从前饭馆的宗旨就是不让人吃够,除大件的菜之外,每个菜每人不过吃两口,如果不够吃可以再要;因为吃不够,到下次还想来吃,这也是一种经营诀窍。
从前北京请客宴会,非极庄重的场面,不会预先预备整桌的菜,因为它不见得合乎客人的口味,所以大多数都是预订两个临时不能做的大菜,如鱼翅、鸭子等,其余都是由客人各自点菜,大致每人要1个菜,连上4个凉盘和两个大菜,也就够吃了。老北京饭馆的规矩与现今相比,决然不同。现今饭馆的服务员,总是怂恿顾客多要菜,要贵菜,吃不了打包走。老北京饭馆为什么没有打包这一招,因为所叫的菜所剩无几或几乎不剩。
老北京饭馆跑堂的,遇到客人点菜时,总是先要报告主人准备的菜是什么,其余菜请各位随意点,等到每人点过1个菜之后,主人仍在让,跑堂的就说:“菜不少了,先来先吃着,不够再找补”。这两句话,真可谓面面俱到,请客的人焉能不高兴。还有就是,顾客吃剩下的东西,大的饭馆不许柜上人吃。此虽小事,但很有关系。因为吃了剩菜,遇不规矩的跑堂可以作弊,另要一个菜,说是客人要的,客人出了钱,他不端到桌上,结果他自己吃了。从前,饭馆地方宽,房子多,此类弊病很难查到。这不但柜人有损,于客人亦有伤。所以从前大饭馆中的剩菜都卖给小贩,他上锅一熬,锅里有肥肉片、猪血、豆腐、猪下水等,挑到街上卖给当时卖气力的拉排车子、三轮车的贫苦人,挑一块肉记一个铜板,吃完算账,俗称“瞪眼食”:把眼瞪得包子似的,寻找汤锅里的丁点儿肉星,就着窝头吃,也算解了馋,价廉好吃。
那时候,跑堂的说话也有训练。“口上”的茶房头与厨房头配合密切,当然各有侧重,茶房不仅技术熟练,而且懂得各种礼节,所以他们看不起跑堂的,管跑堂的叫“擦了摆”。好的茶房不仅懂礼节,还得会吃喝,嗓音洪亮,喊一嗓子几个大棚都能听得清楚,尤其是应喜寿事,必须先熟悉事主的关系好友,分请尊卑长上,亲疏亲旧,反应得灵敏,富于应变能力,腿勒而且口齿利落,茶房自是“卖礼的”。
饭馆跑堂的也是训练有素的,他们大部分都是山东人,不是烟台的就是济南的。他们与顾客对答不卑不亢,自然要顺着对方说,有时也要驳回。可是驳了顾客不但能使他爱听,并且听了还感到愉快。这是北京以外的馆子办不到也想不到的。
跑堂是一门学问,比如顾客一进门口就有人起来迎接,“二爷来啦"“三爷来啦”客人排行第几,他都知道,因为当时北京流动人口很少,而且饭馆顾客喜欢到他所习惯去的地方,点菜的时候,跑堂的会插“三爷,别吃虾仁,虾仁不新鲜!”他会提供信息:“鲫鱼是才打开包的,一斤多重。”一阵磋商之后嘴:恰到好处的菜单拟好了。顾客用什么样的酒,不需开口,跑堂早打了电话给顾客平素有交往的酒店:“某某胡同的x三爷在我们这里,送三斤酒来。x三爷惯用的那种多少钱1斤的黄酒就送来了,没有错。顾客临走的时候,由堂口直到账房,一路有吆喝送客,像官府喝道一般。到了后来才有高呼小账多少银两的习惯,不是为顾客听了脸上光彩,是为小账数目公开,预备聚在一起大家均分,防止私弊。
等菜不来,顾客问:“菜为什么老不来。跑堂的则说:“火候不合适,不能给您端上来,能够来晚点挨两句骂,不能端上来不好吃挨骂,您稍微等一等就来。”若是菜仍是不来,顾客不耐烦拿起筷子敲盘叮当声,在从前这是极严重的事,这表示招待不周。账房里管事先生一听敲盘声就要亲自出面道歉,随后有人打起门帘让顾客看看那位值班的跑堂的打着铺盖走出大门--被辞退了。事实上他是从大门出去又从后门回来了。回想从前厨行、饭庄、饭馆旧事,是一种心灵安慰,得到了精神享受,以期对当今饮食业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