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与民俗结合
生存空间得以拓展
从1965年开始,余德泉便没有离开过湖南的楹联与诗词教育。如今,身为中国楹联家协会副主席的余德泉桃李满天下,但说起楹联诗词的发展,他仍有些遗憾——虽然在写的人很多,但真正写得合格的人并不多。
明天,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的颁奖活动将在长沙举行。作为大赛的主评委,余德泉十分看好本次赛事。在他的想法中,这次大赛将是一次全国性的楹联诗词大检阅,“写诗联的人究竟有多少,水平如何,都能有所反映。”
余德泉说,湖南之所以能够主办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自有其必然性。他表示,湖南常写楹联和诗词的人,也比其他省份多,“国内的各项诗词楹联大赛,湖南的参赛人数一直都是最多的,得奖的人也是最多的。”如今,湖南的楹联诗词水平已经得到业界公认,《中国楹联报》等报刊、杂志上,出自湖南的作品随处可见。
说到楹联与诗词的发展,余德泉认为,改革开放为这些古体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前不能写的题材可以写了,大家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这些事情。”余德泉特别提到,相比于诗词,楹联发展得更好一些,“它和民俗结合得很紧密,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这样就拓展了楹联的生存空间。”
不过,余德泉也提到,目前流行于门楣之上的对联,很多并不规范。为此,余德泉建议,一方面要开展更广泛的楹联诗词教育,在中小学教材中加大楹联诗词的比重;另一方面,真正擅长写楹联诗词的作者,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前台,甚至推向市场,让其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
:半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