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酸,平。归肝、胆、心经。
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
枣仁粥治大病后失眠
《张氏医通》记载,大病后,不得眠,大便不通,一味枣仁擂水去渣,煮粥频频食。
有个肝癌的病人,放化疗后,癌细胞虽然没有扩散了,但人显得非常憔悴,毛发脱落,脸色苍白,医生叫他要多休息,可病人苦恼地说,我经常躺在床上想休息睡觉也睡不着。
老爷爷说,现在大病恢复需要慢慢调理。
病人说,可我这该怎么办呢?晚上睡不好,白天大便也排不畅快,经常要用开塞露,连拉泡屎的力量都没有,想干点活也干不了,想睡个觉也睡不好,我这个该怎么办呢?
爷爷说,不管怎么样,睡好觉才有精神,胃口开,大便通调才有力量,得先治疗这两样。
小指月说,爷爷,那是不是开个安神通肠的方子?
老爷爷说,病人体虚,不耐药力,稍微用药重一点,就容易伤到胃气,倒不如用个食疗方,既可以养胃,又可以安神通降的。
小指月说,粥能养胃,又要安神,又要通便,那是不是用枣仁呢?
老爷爷说,没错,枣仁入心肝,酸收能够缓心急柔肝弦,有利睡眠,而凡仁皆润,这枣仁也不例外,滋润可以滑利大便,所以就用一味枣仁煮粥来吃。
病人喝了这种平和的小药粥,吃一周后,睡眠大为改善,大便不再用开塞露,非常通畅,后来病人嫌每天煲粥非常麻烦,老爷爷便建议给病人用枣仁配合元胡,打成粉,因为病人偶尔还会肋胀。
这样枣仁能养心安神,柔肝止痛,元胡既可镇痛,用醋制过后,还能入肝安*。这样病人就用这药粉子,连续服用两个多月,睡眠治疗一直保持得很好,头发也渐渐长出来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马有度经验酸枣仁配伍延胡索治疗不寐,以酸枣仁炒香研粉,嘱患者自采夜交藤、鸡血藤煎汤送服,效果良好,自称为“枣仁双藤方”。以后每遇虚烦不眠者,或单用此方,或酌情配伍,亦多获效。
年我带领学生下乡巡回医疗,见农村痛证甚多,仓促之间,每用醋炒延胡索粉6g,开水送服,日服二三次,多有良效。有些病人求效心切,往往倍用顿服,不仅疼痛迅速缓解,而且昏昏入睡。因而悟出延胡索似有安神之效。
查阅历代本草文献,均未见有延胡索能安神的记载;又查古今医案,亦无用其治疗不寐的报道。后来,从一份内部资料中得知,将延胡索的有效成分试用于失眠患者,取得一定效果。此后,每遇虚烦不得眠者,便在“枣仁双藤方”的基础上,再加入延胡粉,果然收效更捷,而且头昏、头痛的症状也迅速缓解。欣喜之中,又自称此方为“双粉双藤方”。有的病人无法煎药:便减去双藤,仅用双粉,同样取得良好的安神之效。
这些零散的经验提示,酸枣仁和延胡索在安神方面似有协同作用。继而约请研究单位进行药理实验。果然,酸枣仁的浓煎液和延胡索的有效成分,在镇静催眠方面确有协同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大,其协同作用尤其明显。于此似可说明,凡在临床实践中确属有效者,必有其科学道理。
盗汗亦有阳虚
《魏氏家藏方》芪附汤能治阳虚盗汗。
小指月说,爷爷,不是说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吗?怎么阳虚也会盗汗,会不会错了呢?
老爷爷说,常规是阳虚自汗,可阳虚到一定程度,照样会盗汗。《*帝内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而中医认为,阳主固密,当真阳亏虚时,固密阴液功能下降,不仅汗出,还容易出血,整个身体固密津液阴血功能减退。
有个冠心病的病人,经常心慌心悸失眠,吃了不少养阴安神的药,虽然有所缓解,但一直都没有根治。
医院说,这心肌劳损不容易治,而且不能过于劳心劳累,而这病人经常操心,单位上的事,家庭里的事,从早到晚,一件接一件,根本停不下来,所以经常用心过度,就心慌气短,白天汗出。最近一下子劳累过度,连续熬夜后,发现晚上睡醒满身都是大汗,衣服彻底湿过,不换过就没法再睡,病人以为,一天两天挺挺就过去了,可十来八天都是这样子,搞得睡觉质量更差,心慌心悸发作次数更多。它不得不找来竹篱茅舍。
小指月摸着病人脉象,如若无力,可病人的神志却挺兴奋的。
老爷爷说,这种盗汗就是典型的阳虚不固密,如果是阴虚盗汗,脉象一般偏于细数,可脉象已经很濡弱了,有力无力可以分虚实阴阳。这种无力脉象乃长期劳损心脏所致。
小指月说,那是不是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来固摄呢?
老爷爷说,对了,一般人以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只治疗男子失精,其实精汗同源,只要阳虚不固密,这方子对于盗汗,效果也很好,不过还要加*芪、附子跟枣仁。
小指月说,为什么呢?
老爷爷说,张仲景曾经讲过,阳虚的人会汗漏不止,加进附子,令阳主固密功能加强,其汗自止,至于加*芪是补气,这样配上附子补阳,气阳双补,阴血就能被固密统摄起来。
小指月说,那为什么还要加枣仁呢?
老爷爷说,汗为心之液,各类汗证,到最后都会不同程度导致心烦失眠,加枣仁可以酸收,养阴血以敛汗安神。
果然病人服用一剂汗遂止,服三剂后,睡眠质量加强,一夜无梦,晚上不再翻来覆去睡不着。
老爷爷说,对于心肌劳损,心脏功能不强的人,你用*芪、附子配合酸枣仁,既有芪附补阳气,又有枣仁养阴血,既有强心壮脉的作用,又无烦躁伤阴的弊端,真是温养强心的一组绝妙药阵。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龚士澄经验枣仁*芪附子方治阳虚盗汗《金匮要略》:“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尤怡云:“脉虚弱细微,则阴阳俱不足矣。阳不足者不能固,阴不足者不能守,是其人必喜盗汗”。《素问》:“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经文已经阐述盗汗不仅阴虚,也有因为阳虚者。是阴阳互为其根之理。
辨证要点:①盗汗多见于上半夜,或上半夜多,下半夜较少,汗液稠黏,汗冷;②周身常觉畏寒,喜暖,手足不温;③脉虚弱,或浮数不任重按,舌润;④多在冬寒时发病,夏秋较少。
集验方:熟枣仁9~5g,*芪0~30g,熟附子(盐制)9~g,清水浸泡5分钟后,文火慢煎,睡前服头煎,次日晨至午时服二、三煎。忌食辛辣。
张某,女,39岁,秋末冬初,即较同龄人畏寒喜暖,稍受凉,易感冒。近周来,每夜醒后发现盗汗,汗冷而黏,内衣均湿,周身益寒,四肢不温,出汗之时,并不知晓。曾服当归六*汤、归脾汤加减多剂,未能奏效。察其容貌白胖,脉虚弱,舌质淡,舌苔润,证属阳虚盗汗。方用:熟枣仁g,炙*芪30g,盐附子0g(先煎),3剂。每日剂,水煎3次作3次服,睡前服头煎。3日后,药尽汗止。
杜某,男,9岁,自幼即形瘦、盗汗、口干、便燥。医用当归六*汤加浮小麦、煅牡蛎,数剂汗止,发即常服此方。结婚后,阳事不振,身体渐肥,四肢欠温,不如婚前轻快。近来盗汗较频,以前方加量服之,汗出益多,沾衣湿被。自述上半夜盗汗较多,身凉而黏,喜近暖处。诊其脉豁大,按之则弱,舌苔白泽,此乃滋阴清热药过多,也是阴损及阳之变,转属阳虚盗汗。
方用:熟枣仁g,炙*芪40g,盐附片0g(先煎),5剂。每日剂,睡前服头煎。复诊时盗汗减半,脉舌转佳,惟仍喜暖畏寒,是阳未足也。上方加附子至g,5剂。服后汗止。继用肾气丸(浓缩丸)每次8粒,日3次,于阴中补阳,以免复发。
按:盗汗以阴虚为多见。但从临床观察,不仅阴虚,也常有阳虚,或阳中有阴,阴损及阳,病因病机不一。不宜用阴虚二字以偏概全。例一,素禀阳虚,用枣仁*芪附子方,3剂而盗汗随止。例二,本属阴虚,因滋阴清热的方剂太过,阳气受挫而不能固,转为阳虚盗汗。
酸枣仁治精神失常
有个女孩子因为精神失常,被迫停学,原因是娃子经常考试不及格,被他父亲责骂,晚上常常惶恐不安,后来有一次父亲多骂了几句,这娃子就到处乱跑,苦笑不休,晚上没法睡觉,甚至严重失控,连大小便都不避人群,家里人急忙给她送去精神科,服用各种镇静的药,虽然用药时控制住了,可一不服药,各种病症又起来,不得已只好退学。
老爷爷说,教小孩子可以骂,但骂必须有个度,不是怪怨而是鼓励,娃子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的事情,更是父母的责任。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才有一个懂事的娃子。这娃子父母听了也觉得很对不住孩子,小指月摸完脉象后说,爷爷,这脉象紊乱,不整齐啊!
老爷爷问,告诉大夫怎么最不舒服呢?
这小孩子说,晚上我心跳得很快,睡不着。
小指月马上反应说,酸枣仁去怔忡之病,这是《药性赋》上说的,晚上失眠,心悸怔忡,明显可以用酸枣仁汤,可以宁心安神,缓急止痛。
老爷爷说,酸枣仁汤养肝血安神之力有余,可怔忡之功不足,还需要用点朱砂,把朱砂拌甘草,或者买朱砂安神片来配合中药服用。
这样直接给孩子开了七剂的酸枣仁汤,孩子服药后,晚上睡觉变好,心跳心慌发作频率变少,七剂吃完,再吃十剂,基本上就很少心慌心悸了。没有再服用西药,癫狂也没有再发作过。这样举家都很高兴,孩子也可以再上学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中医趣话》记载:孙思邈治癫诀窍唐代永淳年间,相国寺有位和尚名允惠,患了癫狂证,经常妄哭妄动,狂呼奔走。病程半年,虽服了许多名医的汤药,均不见好转。允惠的哥哥潘某,与名医孙思邈是至交,潘恳请孙思邈设法治疗。孙详询病情,细察苔脉,然后说道:“令弟今夜睡着,明日醒来便愈。”潘某听罢,大喜过望。孙思邈吩咐:“先取些成食给小师父吃,待其口渴时再来叫我。”
到了傍晚时分,允惠口渴欲饮,家人赶紧报知孙思邈,孙取出一包药粉,调入约半斤白酒中,让允惠服下,并让潘某安排允惠住一间僻静的房间。不多时,允惠便昏昏入睡,孙再三嘱咐不要吵醒病人,待其自己醒来,直到次日半夜,允惠醒后,神志已完全清楚,癫狂痊愈,潘家重谢孙思邈,并问其治愈道理。
孙回答:“此病是用朱砂酸枣仁乳香散治之,即取辰砂一两,酸枣仁及乳香各半两,研末,调酒服下,以微醉为度,服毕令卧睡,病轻者,半日至一日便醒,病重者二三日方觉,须其自醒,病必能愈,若受惊而醒,则不可能再治了。昔日吴正肃,也曾患此疾,服此一剂,竞睡了五日才醒,醒来后病也好了。”这一巧治癫狂之法,取其酸枣仁有安神之功,配伍朱砂,故收到理想疗效。
孙思邈这一治癫之法,后世也有承袭,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一“宁志膏”,治丧心病狂,其方药及方义与孙法相似:酸枣仁微炒去皮,人参各一两,辰砂研细水飞半两,乳香一分。四药研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粒,温酒化下,也可用酸枣仁煎汤,空心临睡前服。
酸枣仁拾珍
孙鲁川经验
、夜半胃痛吴某,女,4岁。胃痛、胃胀,不得眠,每至夜半举发,约过两小时,则胃痛自止,方可入眠。翌日晨起,并无不适。半年来时轻时重,未曾间断。经多方治疗,末见效果。患者言语低怯,面色萎*,脉象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辨证:夜半为子时,子时当为胆气输注之时,胆气虚滞,故应时而病。再三揣摩,出一小方,聊以试之。处方:酸枣仁30g,炙甘草g。水煎大杯,夜间0点迎病服下。服药剂,一觉酣睡达旦,胃痛未发。翌日又服剂,胃痛仍未发作,患者颇喜,又照原方服药6剂,其痛竟愈。观察数年,未见复发。
指月按:因病而不得眠,或者因不得眠而加重疾病,这里头加强睡眠都可以让疾病减轻。而酸枣仁能够养血安神,炙甘草缓急止痛,两味药虽然简单,却能够治疗夜半胃痛不得眠。
、夜半腹胀张某,女,53岁,农民。每至夜半腹胀,辗转反侧,约两小时后,腹胀自消而安寐。病已半月。脉象弦滑,舌淡苔白腻。胃不和则卧不安。腹胀不得眠,每到半夜子时发病,按时辰观点进行推测,应属胆气郁滞影响胃气不和。治以和胃宁胆法。处方:酸枣仁8g,陈皮9g。水煎大杯,夜间0点钟迎病服下。连服3剂,腹胀不得眠症减轻大半,又续服原方3剂而病痊。
指月按:脾主大腹,腹胀乃脾经气滞,而陈皮乃橘子的皮,正像一个大腹,善于理顺腹肠之气。配合酸枣仁养血安神即是安病。虽然只是两味药,却能理顺腹胀之气,令阳入于阴,其卧立安。
3、夜半发喘周某,女,44岁,工人,德州市人。夜半至天明,每发胸闷而喘,半年以来,其症时轻时重,未曾间断,虽经多方治疗未能痊愈,患者颇觉痛苦,脉象沉弦,舌质淡红,舌苔白薄中*。胸闷而喘,发自夜半至天明,按时辰为子(胆)、丑(肝)、寅(肺)三时。用酸枣仁补益肝胆之气,再加川贝母降肺气以疏肝。斟酌试之。处方:酸枣仁30g、川贝母0g。水煎杯,夜间0点钟迎病服下。上方连服4剂,胸闷作喘即平,效不变方,再予原方6剂续服,巩固疗效。
指月按:病人时常胸闷而喘,夜间不得已醒过来,这是痰浊堵在胸肺,阳不入阴,所以没法安睡,这时结合病人舌红苔滑,乃痰浊化热之象,而用川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把胸膈中顽痰挡道,一扫而开,再配合酸枣仁,养血安神,其卧立安。
4、我们在临床中经常发现疾病的变化与昼夜时辰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先以酸枣仁治愈夜半胃痛,然后又对夜半腹胀、夜半发喘、夜半胁痛等病症做了治疗尝试,皆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至于酸枣仁治疗夜半发病,我们考查了历代的一些方书,尚未发现有关记载,我们只是根据“酸枣仁实味酸性收,故主肝病”,“专补肝胆亦复醒脾”以及“能散肝胆二经之滞……除烦益胆气”等说法,认为酸枣仁为肝胆家之正药,故选此一药为君。一案因其胃痛,故佐甘草以缓急止痛;二案因其腹胀,故佐陈皮以理气消胀;三案胸闷发喘,故方用酸枣仁补其肝胆之气,佐川贝母肃降肺气兼以疏肝。酸枣仁是否就是治疗夜半子时发病的唯一药品,尚且不敢肯定,由于笔者水平有限,经验亦少,愿意提出这个问题,以供同道参考,共同在临床实践中加强研究。
指月按:晚上发作的疾病在睡前服药,按照《内经》、《伤寒论》的说法是,先其时而药之。这样截断扭转在疾病发作前下手,其病乃止,特别是各种有规律可循的疾病,比如痛经疟疾,经期头痛,以及失眠,在疾病发作前用药,是一个很好的经验。为什么夜半子时这个阴阳交接之处,选择用酸枣仁来过度呢?明代的缪希雍曾提到,酸枣仁能补胆气,可温胆,胆为诸脏之首,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故久服之,能够安五脏,轻身延年。
精彩文章回顾
让您远离湿寒体质-后爱排湿汤
哪里能买到正品佐丹力59素食全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桂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细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藁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耳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辛夷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葱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鹅不食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胡荽(芫荽/香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薄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牛蒡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蝉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0-桑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蔓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升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葛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淡豆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浮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木贼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石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寒水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知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芦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天花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竹叶/淡竹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鸭跖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栀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夏枯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决明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芩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龙胆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秦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苦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白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0-金银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连翘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穿心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贯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蒲公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紫花地丁、野菊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拳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漏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0-土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鱼腥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金荞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3-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4-败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5-射干、山豆根、马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6-青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7-木蝴蝶(玉蝴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8-白头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9-马齿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0-鸦胆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3-熊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4-千里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5-白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6-四季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7-绿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8-生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9-玄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0-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赤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紫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3-水牛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4-青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5-白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6-地骨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7-银柴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8-胡*连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大*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芒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番泻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芦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火麻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郁李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松子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甘遂、大戟、芫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商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牵牛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巴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千金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独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威灵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乌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蕲蛇、乌梢蛇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木瓜、蚕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伸筋草、寻骨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松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0-海风藤、青风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路路通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秦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8-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9-雷公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0-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3-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4-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5-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6-千年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7-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8-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9-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0-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佩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3-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4-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5-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6-草豆蔻、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0-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9-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0-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3-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4-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5-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6-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7-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8-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39-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0-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3-檀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4-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5-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6-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7-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8-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49-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0-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3-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4-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5-九香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6-刀豆、柿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7-山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8-神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59-麦芽、谷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0-莱菔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内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鸡矢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3-使君子、苦楝皮、槟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4-南瓜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5-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6-小蓟、大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7-地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8-槐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69-侧柏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0-白茅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苎麻根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羊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3-三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4-茜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5-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6-花蕊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7-降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8-白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79-仙鹤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0-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艾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炮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四册-83-灶心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川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延胡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郁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乳香、没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五灵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夏天无、枫香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丹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红花、桃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益母草、泽兰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牛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鸡血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王不留行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月季花、凌霄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土鳖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马钱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自然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苏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骨碎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0-血竭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儿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刘寄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三棱、莪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水蛭、虻虫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斑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穿山甲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7-半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8-天南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9-白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0-白芥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皂荚、皂角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旋覆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3-白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4-猫爪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5-川贝母、浙贝母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6-瓜蒌(全瓜蒌、瓜蒌仁、瓜蒌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7-竹茹(竹沥、天竺*)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8-前胡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39-桔梗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0-胖大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海藻、昆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药子(*独)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3-海蛤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4-海浮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5-瓦楞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6-礞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7-苦杏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8-苏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9-百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0-紫苑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款冬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马兜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3-枇杷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4-桑白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5-葶苈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6-白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7-矮地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8-洋金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59-华山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0-罗汉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满山红、胡颓子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朱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3-磁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4-龙骨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65-琥珀
中医人的故事:传给后代什么才最有意义-精神感化世人,德行泽被后世(精彩)
丘处机祖师的修道故事
赵绍琴讲故事:那一年,我独排众议,毅然用白虎汤!
吴鞠通的故事
针灸治愈*瘾的传奇故事
千古真人张三丰修炼故事
百岁道长张至顺的故事与修行之道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人体使用手册-《*帝内经》
有多少人误解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看完恍然大悟!
猫捉老鼠的故事,原来蕴藏了祛湿、健脾的大智慧!
十一条鱼的故事-颠覆你的健康认知[漫画]
5个治疗癌症的小故事(神奇不可思议)
故事篇专讲案例给大家听(汉唐中医倪海厦撰写)
"火星男孩"今年已经岁,他的故事再次引
小编最近发现了一个好东西,执业药师中药一最新彩图,附各药功效!小伙伴们来看看吧!
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贯众:杀虫,清热解*,止血
细辛: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大*: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
虎杖:祛除风湿,利湿退*,活血通经,祛痰止咳,清热解*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解*,截疟
牛膝: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
川牛膝: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商陆:逐水、消肿
太子参:补气生津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连:清热燥湿,泻火解*
*连:清热燥湿,泻火解*
*连:清热燥湿,泻火解*
*连:清热燥湿,泻火解*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升阳举陷
防己: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板蓝根:清热解*,凉血利咽
地榆:凉血止血,解*敛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甘草:益气补中,解*,祛痰止咳,缓和药性,缓急止痛
*芪:补气固表,托*排脓,利尿,生肌
远志: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当归:补血活血,润肠通便
羌活: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藁本: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柴胡:解表退热,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艽: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
白前:降气祛痰止咳
紫草:凉血活血,解*透疹
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
*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止血,安胎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散结,润肠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南沙参:清肺养阴,祛痰,益气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
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痈
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精:滋阴润肺,补脾益气
玉竹:滋阴润肺,生津养胃
重楼:清热解*,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天冬:滋阴降火,清肺润燥,润肠通便
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射干:清热解*,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姜*:破血行气,通经止痛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
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降香: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
通草:利水清热,通气下乳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石斛: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强腰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柏:清热燥湿,泻火解*,退虚热
*柏:清热燥湿,泻火解*,退虚热
白鲜皮:清热解*,祛风燥湿,止痒
秦皮:清热解*,燥湿止带,清肝明目
香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
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
侧柏叶:凉血止血,祛痰止咳,生发乌发
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大青叶:清热解*,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大青叶:清热解*,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枇杷叶: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番泻叶:泻热通便,消积健胃
罗布麻叶:平肝清热,降血压,利水
紫苏叶: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洋金花:平喘止咳,麻醉止痛,解痉止搐
金银花:清热解*,疏散风热
山银花:清热解*,疏散风热
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西红花:活血祛瘀,凉血解*,解郁安神
地肤子:利尿通淋,祛风止痒
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滋肾宁心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
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
巴豆: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
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脱
连翘:清热解*,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
女贞子:滋肾补肝,清虚热,明目乌发
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
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消肿止痛
瓜蒌: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透疹,消肿疗疮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益智: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紫花地丁:清热解*,凉血消肿
金钱草:利水通淋,除湿退*,解*消肿
广藿香:化湿,止呕,发表解暑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清热解*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半枝莲:清热解*,散瘀止血,利水消肿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穿心莲:清热解*,燥湿
茵陈:清热利湿,退*
青蒿: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蒲公英:清热解*,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海藻: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冬虫夏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
灵芝:补气安神,止咳平喘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猪苓:利水渗湿
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
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
青黛:清热解*,凉血消斑,定惊
儿茶: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活血止痛,清肺化痰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地龙: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水蛭:破血逐瘀,通经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珍珠:安神定惊,明目除翳,解*敛疮,润肤祛斑
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海螵蛸: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全蝎:息风止痉,攻*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攻*散结,通络止痛
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斑蝥:攻*蚀疮,破血逐瘀,散结消癥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海马:补肾助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蟾酥:解*消肿,止痛,开窍醒神
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凉血止血
鳖甲: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蛤蚧: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
金钱白花蛇:祛风,通络,止痉
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鸡内金: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
牛*:清热解*,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凉血解*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
雄*:解*,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炉甘石:明目去翳,收湿生肌
滑石:利尿通淋,清解暑热;外用清热收湿敛疮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硫*: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
END编辑:星辰——联系老师,送官方教材图书——
电话/
↓↓↓
药师在线贵州分校
人卫智网贵州医考培训中心
贵阳市中华北路48号*果树广场A座12楼3号(云岩广场新华书店楼上)
潘老师依依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