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铜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雲南看一眼少一眼,云南那些即将失传的
TUhjnbcbe - 2021/1/14 3:0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         http://m.39.net/pf/a_4561809.html

来源:昆明吃货部落

说起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大多数人都认同云南民族崇尚传统

时至今日云南很多地方还延续着

千百年手工艺术制作和

手工技艺传承的古老方式

如“活化石”般顽强地生存着

今天我们就来一同领略这份

属于云南人民的艺术宝藏

属于云南人的骄傲!

彝族(撒尼)刺绣

刺绣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灵*。在全国56个民族中,彝族服饰被公认为是样式最多、色彩最鲜艳的,这全靠彝族刺绣为彝族服饰锦上添花。彝族刺绣被誉为“绽放在指尖上的花朵”。

彝族(撒尼)刺绣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绣美术工艺,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的主要聚居区,其中以挑花为主要刺绣工艺。

在云南这块丰腴的土地,从不乏出色的绣娘,她们穿针引线,游刃有余,绣品都是她们对大自然的所见所闻,用双手织就出一幅幅美丽的民族画布!

彝族妇女的服装最为考究,集中体现在妇女服饰和挂包、裹背和鞋上。一套精美的彝家女子盛装,从帽子、衣衫、围裙、腰带、长裤到鞋子,都有精美的刺绣点缀装饰,与其说是服饰,更不如说是一件穿戴在身上的艺术品,精美绝伦。

年,彝族(撒尼)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又称疙瘩花,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掌握印染技术。年,白族扎染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大理洱海西面的苍山脚下,有一个古朴的村落名叫周城,被称为“民族扎染之乡”。鼎盛时期,村里“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

白族扎染的染料很特殊,采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制作而成。与化学染料相比,植物染料色泽自然,褪变较慢,穿着更舒适。

白色在白族地区是吉祥的象征,青色则象征希望、纯朴和真挚,青白结合代表白族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接着便是浸染,即将扎好“疙”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经一定时间后捞出琼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漫染,如此反复数次,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将线拆除,将“疙落”挑开,被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兰色,即是“地”,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白族扎染看似简单甚至枯燥乏味的劳作,最终换来这一抹艳丽耀眼不会褪色的蓝。时光留下的印迹无法泯灭的,是这古老又并不过时的艺术之美,白族扎染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傣族织锦

傣锦,即傣族的织锦,当地称“娑罗布”,汉代傣族属“哀牢”,是流传在傣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

据文献记载,汉时即已织造细布。如今,傣锦工艺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傣锦的传统图案被不断发掘整理,并广泛用于筒帕、窗帘、被面、垫单、沙发垫等,芒市城镇及附近村寨涌现了一批傣锦织锦专业户、专业村。同时人们大力创作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新图案和新品种。

傣族织锦技艺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首先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提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设计一幅傣锦,需几百乃至上干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现出来,倘若结错一根细线,就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可见傣锦的要求极严。

年,“傣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中华民族民间织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景洪市嘎洒镇曼迈村委会曼暖典村是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织锦之乡。

年6月,玉儿甩作为“傣族织锦技艺”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命名为云南省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傣锦反映了傣族农耕社会的面貌,在许多其他民族农耕社会相关的手工艺都消亡的时候,傣锦就显得特别珍罕。但傣锦现在也面临现代纺织业的冲击,许多当地人都开始习惯买现成的纺织用品。所以,需要保护这一历史悠久的、全手工的、面临失传的傣族手工织锦。

建水紫陶

中国作为陶瓷母邦,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是极其悠久和辉煌的。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审美追求与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碗窑村是个窰火烧出来的村落。没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窑村人用窑火把自己的家园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了。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瓷砾,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市井的嗡嘤,只有凄凄蝉鸣,时断时续地从古陶碎片的缝隙间溢出。

建水紫陶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指: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六道工艺过程。建水紫陶忠实地承传了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其陶质和艺术的表现能力对各种文化形态都具有十分和谐的兼容性,被誉为是一部物化的历史,一种活着的文化。

傣族剪纸艺术

傣族剪纸起源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云南傣族地区,德宏傣族剪纸是傣族民间流传着的一种古老的手工工艺,它深深扎根于傣家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既有反映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边疆风物特产,也有构图复杂、情节生动的民间传说等题材作品,造型质朴、夸张、情趣盎然,反映出傣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剪纸,又叫刻纸或剪画。区别在于创作时,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虽然工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

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用一种颜色的纸剪刻出来的作品就叫单色剪纸,它如同版画中的单色木刻一样,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显得十分朴素大方。

剪纸属民间工艺美术。中国民间剪纸手工艺的最基本的队伍,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广大妇女。她们从前辈或姐妹那里要来学习剪纸的花样,通过临剪、重剪、画剪,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如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等,直至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

年5月20日,中国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8月,中国剪纸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芒市傣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也随之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鹤庆银器

云南银器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辉煌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白族村寨鹤庆新华村,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已经成为云南银铜器手工艺中心,“鹤川匠人”的美名传誉海内外。祥云同样拥有璀璨的制银历史,这里的百家锁、纯银筷子等都是重要的民族地方特色礼品。

多年来,白族人民在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其他兄弟民族优秀文化精粹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创作出了具有多元文化交融、多种宗教糅合、农耕文化突出等特点的大理银器。

同时,南北地域差异也造就了大理银器不一样的风格特征。银匠们打制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银器,更是他们对故土、对民族的情怀。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于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剑川木雕

剑川位于云南大理,有着“白族文化聚宝盆”之称,孕育了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剑川木雕”。剑川木雕是木雕工艺手法的一种,工艺品多以浮雕为主,木雕技艺精湛,木雕工艺品精美,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剑川木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与发扬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在木雕工艺品选材方面,一般选用优质的红木、西南桦、缅甸红木,使所雕刻出来的木雕工艺品,在实用的基础上,更有工艺价值与收藏价值。

剑川木雕最大的特点是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华,造型美观大方,高雅别致,坚硬柔韧,抗腐蚀、不变形,再现了优秀的民族木雕艺术。在今天技术和信息交流已经越来越迅速和频繁,剑川木雕与其他木雕流派也互相交流技艺手法,木雕之间的地域风格也逐渐缩小,但剑川木雕依然有他独特的一面。

云南剑川在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木雕艺术之乡,剑川木雕在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如今的剑川木雕已经扬名内外,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剑川木雕发展的会越来越好,会创作出更多的木雕珍品。

纳西族东巴画

纳西族东巴画是纳西族东巴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流传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区,以画风拙朴清丽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内容涉及人物,鸟兽,*神等等无所不包。

族人用自制的竹笔蘸松烟墨勾画轮廊,然后敷以各种自然颜色,绚丽多彩,历经数百年而不褪色。其绘画形象具有强烈的原始意味,以线条表现为主,并不注重事物外部的形体比例,但朴实生动,奇异诡谲,野趣横生,色彩多用原色,鲜艳夺目。许多画面亦字亦画,保留了浓郁的象形文字书写特征,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

年5月20日,“纳西族东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斑铜制作技艺

中国云南曲靖市西北部坐落着一座古城——会泽,一座因铜文化鼎盛一时的小城。而其最富盛名的就是被人们称为“金属宝石”的斑铜。

斑铜作为皇家曾经御用的铜器,特别之处就在于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其传统的生斑技艺采用含铜量90%以上的天然铜,经过锻打、烧斑、打磨、显斑等多道工艺才制成铜器。天然铜亦叫自然铜,被行内人称为“金属宝石”,是制作斑铜精品的最佳原材料,其他铜不能代替。

年6月,斑铜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原料紧缺、传承严格等原因,手工煅打斑铜的成品数量极少,斑铜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挑战。

传承千年的技艺

沿袭千年的精髓

在云南这片土地上

或许还有更多如此可贵造艺

也在慢慢失传

它们不骄不躁

我们不想忘

也不敢忘、不能忘!

最近有朋友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及时看到推文?因为
1
查看完整版本: 雲南看一眼少一眼,云南那些即将失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