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铜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医火神攻毒派孙秉严癌症医案
TUhjnbcbe - 2021/5/15 21:10:00
中国西周时代经济(上)

周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部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生活在*河中上游的泾水、渭水流域。传说其始祖后稷,名弃,是羌族的一个首领,夏代曾活跃在陕西、甘肃接壤地带的子午岭以西、洮河两岸和岷山东麓。公元前世纪之前,周族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向东迁徙,定居于今陕西宝鸡、凤翔、扶风、彬县一带。他们摆脱了长期从事的采集和狩猎生活,逐渐熟练地掌握了农业生产技术,并向东继续发展,终于成为西北诸部族中一支势力强大的*事集团,并以武力战胜了商王朝,建立起世界东方最为强盛的奴隶制王国。

从周武王灭商到周幽王的统治崩溃(约公元前年-前77年),史称西周。近00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随着*治制度的变革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及商品货币关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各种经济制度也日趋完善。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

.西周的土地制度

西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周承商制,西周早期的土地公有制继续发展,到中期以后则开始走向衰落。

西周的土地制度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国王,这就是中国古代《诗经.小雅.北山》中著名诗句"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描述的情况。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和有功的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是他们只能享用,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周初的土地不得私相授受或买卖。

井田制是西周土地国有制的主干。井田制就是以纵横的灌溉渠道和道路分割成的方块田地,由周王赐给诸侯或百官。西周的井田制承袭于商代的土地国有制而有所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准确的亩制和比较完整的灌溉及道路系统,是井田制的完备形态。土地的丈量以百步为亩,一夫百亩,称为一田,是井田的基本单位。各地井田中间开挖的灌溉系统,称为遂、沟、洫、浍、川;与此相应的道路系统,则称为径、畛、涂、道、路。天子赐给诸侯和王公贵族的田地,称为采田和邑田,合称采邑。作为采邑的田地就是一种俸禄,亦即属于按官爵赏赐的可以终身享用的田地,后来逐渐演变为在子继父官的情况下也同时继承了采邑。

西周初年对诸侯的分封,既是西周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而采取的一种*治措施,也是以土地为主的财产再分配。在分封土地时,除了将殷、周原有的耕地分给诸侯,还包括了大量未经开垦的荒地及山林草原。另外,还将周人的势力尚未达到或尚未有效控制的边远地区,也统统分给了臣下。征服外部落时掠夺的土地和资源也先后作为赏赐分给诸侯。这样,形式上虽然没有破坏殷商的土地组织形态,土地从名义上仍为周王所有,实际上从分封之日起,天子已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天下土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和贵族在各自的统辖范围内越来越多、越来越公开地将土地吞并为私有。公田和私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并存的,在私田不断增加、拥有私田的人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耕作者在公田上的劳动到后来只是为了更多换取私田上的收获,从而导致公田逐渐荒芜,私田则不断提高产量。到了西周晚期,井田制已经名存实亡了。

西周土地制度的变革,是随着交换的扩大而逐步演变的。许多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确凿地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年,在陕西岐山县宗周故地董家村出土的窖藏铜器,其中件卫器铭文记载了西周中期土地交易的情况。卫盉铭文记述了裘卫以玉璋等财物换取矩伯的田地;卫鼎铭文记述了裘卫与厉两个贵族之间的土地交易;另一件卫鼎则记载周恭王九年(约公元前0世纪)裘卫以一辆带全套装饰和附件的好车,加上其它物品,换取贵族颜陈一片林地的过程。

由于土地可以进行私人交易,土地私有化进程迅速加快,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就必然要解体了。文献表明:土地的私人交易有的是以田易田,有的是以物易田,还有的是在诉讼中以土地作为抵押或赔偿。田地也可以和车马、皮毛、布帛、食物、牲畜、珠玉、粮谷等各种东西一样有相应的交换价值,也就是说拥有土地,就意味着可以拥有其它财富。根据西周的商业制度、货币制度的情况看,可以说土地交易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商品交易一样,实质上就是土地的买卖。

从铜器铭文中还可以看到,西周中期以后的土地交易是受到国家承认并保护的。散氏盘等一些铜器铭文记载,只要双方田主自愿,就可以私下协商交易土地,再找个证人书写契约,立下誓言,即可做成买卖。在这种土地交易中,只有证人参与,并没有受到任何干涉,也完全不必请示王室和方国诸侯。这说明当时土地买卖的现象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已经合法化,即得到国家的承认和保护。从西周中期起,土地私有制已经逐渐成为土地制度的主要成份了。

.西周的农业生产与畜牧业

周族祖先在生活于戎狄之间的时期,经济生产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很落后。周族先民曾长期居住的陕西长武县碾子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食后的牛、马、羊、猪的残骸,其中以牛骨最多,约占全部兽骨的一半以上,说明周族当时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虽然已经出现,但生产工具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迁岐以后,周族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灭商之后,各地的先进生产经验得到了更为广泛地交流,农业遂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发展得更快了。

在西周社会中,青铜农具的应用比商代略有增加,考古发现有铲、锄、犁、镰和收割用的青铜刀等。由于青铜农具制作不易,而奴隶本身价值低微,所以奴隶主一如既往不愿推广更为先进的青铜农具,各地的农具仍以石器、木器、骨蚌器为主,其中骨、蚌制农具大大增加了。集体奴隶身份的庶人,生活极其贫困,受到很重的剥削,本身无力使用先进的青铜农具,既使一般平民也缺乏这个条件。因此,锋利实用的青铜农具多集中在王公贵族的公田上使用,用毕即收回集中保管起来。从这个角度上说,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是不可能很快的。

当时的井田"一易"、"二易"的轮休制已经得到推广,即易地休耕以养地力。耕田主要靠人群密集型的劳动,通常是两人合作,称为"耦耕".《诗.周颂.噫嘻》篇说:西周早期"十千维耦",在另一首诗《载芟》中又说:"千耦其耘",说明农业生产规模很大。

西周时期,*河流域农村已比较普遍地推广了排水和引水设施,并在一些农业发达地区出现了除草、雍土、施肥、治虫等先进生产技术,经验越来越丰富。《诗.小雅.白华》说:"彪池北流,浸彼稻田",表明人们已经知道应用人工灌溉技术,不过很大程度上他们仍然是依靠天然的雨水。

锄耕农业的推广,使垅作开始萌芽,因而耦耕和中耕除草技术在西周时期是广泛实行的。在农业丰收之后,人们还掌握了粮食的加工、贮藏方法,并推广了以自然冰冷藏食品的技术。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品的发展,不仅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酿酒技术有了飞速提高,而且出现了制造饴糖和煮桃、煮梅、用盐渍菜的方法。

西周时期的农作物种类比商代有所增加,粮食作物有"百谷"之称,但种植最多的仍是粟、黍和稷,南方则以稻为主。当时桑、麻的种植也很普遍,豆类和一些瓜果、蔬菜多栽种在特殊的园中,"圃"就是周围用栅栏围起来的菜园和果园。总的看来,秦汉以后中国大陆的主要农作物,西周基本上都已出现。

*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农业发达的地区,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根据自然现象预测天气的知识。物候知识也比夏商两代更进一步的指导农时。人们把熟悉的植物、动物的习性和生长变化规律与风、雨、干旱、霜冻等现象结合起来观察分析,指导四时农业生产。这些科学知识对农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家庭采集、养殖和狩猎活动继续成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从西周开始流传的古老诗歌集《诗经》,许多民歌描述了农业生产活动中砍伐树木、修整农具、种植黍稷、收割稻粱、为农夫送饭、放牧牛羊等等过程和场面;也有许多诗描述了妇女们采集荇菜、卷耳、苤苜、梅子、萝菔、蔓青、芥菜、苦菜、香蒿、野麦、木瓜、野桃、野李等等的情景和心绪,可知采集活动仍是妇女们经常性的、繁重的劳动;有一些诗则记述了猎人们捕获獐、鹿、雉、鹑、兔、獾和渔夫们捕获鳣、鲔等的情况。

西周时期无论是城市遗址还是农村聚落遗址和公共墓地,都普遍出土了数量很多的牛、羊、马、猪、狗、鸡的骨骸。据文献记载,祭祀用牲,牛为太牢,羊为少牢,重大庆典要宰杀用牲三百头。当时各种祭祀活动频繁不断,可知饲养业、畜牧业的发展已相当可观了。从《礼记.王制》等文献中以看到,西周时期对饲养牛羊特别重视繁育增殖,明文规定"大夫无故不杀羊",除祭祀、庆典和节日外,不能随意杀羊以为食。市井屠宰贩卖的肉类主要是猪与狗,屠羊卖肉是春秋时期才逐渐出现的。牛的饲养也很发达,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两代,牛的数量日益增多,殷墟发现的卜骨大多是牛胛骨,仅97年就在小屯南地出土牛胛骨片,可见养牛业的兴旺。周族本来就有饲养牛羊的传统,西周遗址出的牛骨更为丰富,同时出现了许多的牛、羊为图案的陶器和青铜器造型艺术品。陕西岐山董家村发现的一件青铜匜,有铭文57字,基本内容是一篇完整的判决词,被告人的名字叫牧牛,可能与管理养牛业有一定关系。

.西周的手工业

西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手工业生产始终在持续提高,并在整个经济生产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其中制陶业、青铜制造业、玉石器制造业、纺织业、骨角器制造业、木器制造业几个部门的成就比较明显。

()制陶业

西周的制陶业较之商代有一定发展和变化。陶器质料仍然主要是泥质陶、夾砂陶、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几种,其中泥质陶数量最多,是民间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食器和水器,其次是多用于制作炊器的夾砂陶。

白陶的制造比起商代有明显衰落;硬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继续发展,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原始瓷器也有了更大的发展,仍然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些远销*河流域。陶器的种类和器型与商代是一脉相承的,大致可分为生活用陶、建筑用陶和少量工具如纺轮、网坠、弹丸等。生活用陶除日常所用器皿外,还包括墓葬中逐渐盛行的明器。酒器比商代减少了,陶豆、陶鬲的形制与商代相比变化较为明显。陕西岐山县是西周的发群地,位于县城东北9公里的赵家台村,有一处面积较大的西周遗址,清理出了陶窑和一批陶器、空心砖、条形砖等。建筑材料的发现不仅说明西周初年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制砖技术,而且表明建筑水平比商代有突出的进步。

()金属制造业

西周王朝对矿冶和青铜制造业非常重视,当时的采矿、冶炼和铸造技术在各地有非常普遍的推广与交流。青铜器的生产,成为奴隶制经济中科技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西周的铜矿资源主要在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江西瑞昌夏坂乡,有一处自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相沿的铜矿,附近就有冶炼加工的遗址。这个遗址地层清晰,包括了西周时期的堆积。遗址地名今称铜岭,可见采掘铜矿的历史由来已久。铜岭古矿早期的矿井采用框架式上下间隔支撑井筒的方法,框木构件的接合为碗口接法,框架与围岩间采用木棍或木板护壁。这个遗址的遗迹有立井、平巷及其相关的探矿、选矿、工棚、木作业、排水等设施。出土的生产工具中有用于木作业的青铜斧、锛、凿;用于凿岩的青铜镢、钺、斧等;装载用的木铲、木钺、木撮瓢、竹筐、竹篓和扁担;提升用的木轳辘、木钩、绳索等,还有用于照明的竹签。从围岩看,当时采掘的矿石主要是孔雀石,其次是自然铜。

安徽南陵戴镇乡、铜陵市木鱼山等地也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铜矿和炼铜遗址。周王和各国诸侯乃至一般显贵,都拥有数量不等的大小铜器作坊,几乎分布在王朝统治的全部区域内,并影响着周围的一些部族。因此,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即有某些共同特点,在偏远地区也逐渐突出了一定的地方色彩。

青铜器的数量从发掘来看已远远超过商代,历年发现的西周青铜礼器、用具、兵器、工具和各种装饰品是很可观的。现在所知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礼器,是年在陕西临潼一处窖藏中出土的利殷,造形美观庄重,殷腹内底部有铭文字,记载了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历史事件。宝鸡出土的何尊,则记载了西周早期成王迁宅于成周(今河南洛阳东郊)的情况。许多青铜器都有铭文,其中有关社会经济的铭文成为研究西周经济极其宝贵的资料。西周青铜器铭文最长的毛公鼎,铭文长字,其制造工艺之精巧可见一斑。

麟剑

喜欢就点我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火神攻毒派孙秉严癌症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