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川乌
川乌Chuānwū
辛、苦,热。生川乌有大*,制川乌有*。
心、肝、肾、脾经。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1.风寒湿痹,关节疼痛;2.心腹冷痛,寒疝作痛;3.跌扑伤痛,麻醉止痛。
川乌故事
相传,在南朝宋文帝无嘉七年的冬天,彭城东头的雷家药铺门前,抬来了一位面色苍白、呼吸缓慢、浑身抽搐的中年病人。
此时,雷公正在坐堂行医,经过四诊,说他是药物中*。病者家人称,他常下湖捕鱼,感受风寒湿邪,浑身关节酸痛,经常服用中药,并说配的中药方中有乌头。于是雷公连忙叫伙计取来甘草、生姜、绿豆,熬成浓汁急灌下。过了一会儿,病人渐趋平稳,中*症状随之消失。雷公感叹道:“中药不经加工,是可以杀人的啊!”
由于古代对乌头的炮制加工没有一个统一的办法,所以乌头中*事件屡屡发生。
一天,雷公拿着一块乌头回家,路过好友开的豆腐店,他顺手将生乌头放在豆缸旁,便与好友喝起酒来,不知不觉,喝到日落西山,雷公已处在醉意之中。回到家,雷公才猛想起放在豆缸旁的那块生乌头,一旦掉入豆缸内,后果不堪设想,雷公急忙派人到豆腐店四处寻找那块乌头而无着落。主人说会不会混在豆腐中一起煮了呢?伙计在锅中打捞了半天,果然取出了乌头,此时乌头颜色已变白许多。
雷公将与豆腐同煮过的乌头,切片晒干,试用了几位风湿痹痛病人,果然*性大减,于是他确定了制川乌的办法:用清水漂泡5~7天,每日换水2~3次,滤干后以10斤生药加豆腐2斤同煮,煮至无白心后捞出切片晒干就无*性了。
川乌详解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生用或制后用。为治寒湿痹痛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之痹痛。
制川乌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生品宜外用,适量。
生品内服宜慎,孕妇忌用。制川乌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天花粉、白及、白蔹同用。
1.与麻*、芍药、甘草等同用,适用于寒湿侵袭,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者,如乌头汤;2.与草乌、地龙、乳香等同用,适用于寒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如小活络丹;3.与赤石脂、干姜、花椒等同用,适用于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如乌头赤石脂丸;4.与蜂蜜同煎,适用于寒疝,绕脐疼痛,手足厥冷者,如大乌头煎;5.与自然铜、地龙、乌药等同用,适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如回生续命丹;6.与生品与生草乌并用,配伍羊踟蹰、姜*等,可用于麻醉止痛,如整骨麻药方;7.与生南星、蟾酥等外用,可达到局部麻醉之效,如外敷麻药方。1.小活络丹2.乌头汤3.乌头赤石脂丸4.大乌头煎5.回生续命丹6.整骨麻药方7.外敷麻药方川乌味苦辛性热,
归于心脾肝肾经,
祛风除湿有大*,
散寒止痛功效强。
1.生川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灰屑,晒干。
2.制川乌:取川乌,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个大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
1.川乌味:辛、苦,性热;有大*。归心、肝、脾、肾经。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能。生川乌,有大*,多外用于风冷牙痛,疥癣,痈肿。
2.制川乌:*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打肿痛。
草乌: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根。主产于东北、华北。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生用或制后用。本品的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川乌相同,而*性更强。
版权声明
本文由杏仁爸爸整理发布,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内容及插图整理自《中药学》教材、《中药学速记歌诀》《味常见中药辨识与应用彩色图谱》、中医通等,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