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读历史,用文物讲故事。
1
博物馆里的「蕉绿」
要说在博物馆里有什么「蕉绿」色的东西,那必须是下面这个系列的文物:
博物馆里的青铜器▼
周末,你突然兴起,决定带着老婆(老公)、孩子,要去博物馆涨涨知识,做个文化人,结果遇上个商周、春秋战国大展,一进展厅,满满都是绿光,突然孩子牵住你的手,指着上面那个绿油油带把儿的东西问你:“爸爸、爸爸,这俩字咋读啊?”,你正了正眼镜,仔细又看了看铭牌,嗯,没错,确实不认识……
然后掏出手机,熟练切换至手写输入法,对着上面的笔画画了老半天(每次才画一半输入法就自作聪明给识别成别的了),感谢科技的进步,你终于得到了正确的读音,接下来小朋友又指了指另一个铭牌,你一看傻眼了—— 「钅和」,这铭牌都是分开打印的,输入法也没法查啊,突然,整个人都焦虑了。
针对这些个千奇百怪、弄得你在孩子面前像文盲一样的青铜器名称,下面整理了一张简表:
青铜器发音表类型名称读音食器鼎dǐng簋
guǐ鬲
lì甗yǎn盨xǔ盂yú簠fǔ豆dòu?酒器爵jué觚gū觥gōng觯zhì斝jiǎ尊zūn卣yǒu壶hú彝yí瓿bù罍léi缶fǒu水器鉴jiàn盉hé匜yí度量衡器釜fǔ钅和hé权quán乐器铙náo钟zhōng铎duó车马器轭è好了,再往下的内容可能会有点儿干,看到这里如果你的目的只是下次带着孩子逛博物馆遇上青铜展不再焦虑,那可以收藏备用退出了。
2
谁在制造「蕉绿」
对于青铜器的「蕉绿色」,现在大家一般也都有这样的常识,即青铜器原本并不不绿,只是后来因为长时间岁月的腐蚀、被覆盖上了一层绿色的铜锈,不过偶尔也有躲过岁月碾磨的,比如下面这一件:泾伯卣「yǒu」▼在盖子内侧、铜锈之下,依然能看见其原本的色彩,所以古人管青铜器并不叫青铜器,而是叫「金」或「吉金」,对应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就叫「金文」(记住了,金文可不是射雕英雄传里那个金国的文字噢)。
然后青铜器这千奇百怪的名字也不是后人特地整出来显得有文化的,绝大部分还是根据其上的金文来确定,因为时间太久远,好多古字流传到现代已经被淘汰了,就像前面提到的「钅和」[hé],其他一些流传下来的也不常用变成了生僻字。
当然,也不是所有青铜器上都有铭文,这时候就要靠考古学家的想象力了,先来先得,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就像宋徽宗成名绝技「瘦金体」里面的这个「金」现在有学者认为就是跟先秦时期的错金银工艺有关,那这俩又是咋关联上的?
因为地壳运动、盗墓等行为,宋代也曾出土发掘过大量先秦时代青铜器,然后就被大家当古董给收藏起来了,据说宋徽宗就收藏有2.5万件之多,为此还专门建立一座宣和殿来进行收藏,后来一看太多,不方便随时查找、把玩,又编撰了一部《宣和博古圖录》来进行谱录索引,也可以算做是最早的青铜器博物馆、和博物馆分类学开路人了。
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宋代有个哥们叫“吕大临”(当然,这哥们比宋徽宗早了个几代人),整了一本《考古图》,这正是在这里面,最早对我们现在见到的青铜器进行了分类:鼎、鬲、甗、鬶、敦、簋、缶、铺、彝、卣、尊、壶、罍、爵、觚、斝、豆、镫、盉、瓿、盘、匜、盂、弩机、戈、削、钟、罄、錞等,其中一些有铭文的遵循器物本身铭文,没有的就看这些金石学家的自由发挥了。
3
一条产业升级之路
课本上管最早的人类社会叫「石器时代」,因为石头哪哪都有,硬度也高、敲敲打打也就成了一件称手的工具。
洛南手斧、手镐与薄刃斧▼
就像上面这件石器时代的手斧,边缘处就有各种敲打、磨制的痕迹。经过这样简单的加工,就成为了一件下可砸核桃、上可割肉的称手工具了。
但是石头太硬、形状也随缘,对于一些需要有精细要求的器物就不那么适合制作了,接下来不知道是哪个天才人类,看了一眼吃剩下的骨头:
骨针▼
骨笛▼
兽骨首先在形状上弥补了石头缺少精细、长条管状的缺憾,另一方面硬度足够、又低于石头,便于做二次加工打磨,这样,骨头也加入了人类的工具制作原材料库。
接下来不知道又过来多少年,一家人在山洞里生活做完饭后踩了脚地面,想要隐藏掉生活的痕迹,他们或许正在受到敌对部落的追捕,然后发现原本湿软的泥土变的硬邦邦的,泥烧了会变硬!!
碧村遗址出土陶器▼
正是小伙子的这一小脚,踩出了人类的一个新时代——新石器时代,意味着人类的工具制作不再需要依赖原材料原本的形状,可以依据自己的想象力来自由烧制了。
就好像之前你很难想象有一个长得像水桶一样的石头,即使被你发现了怕是也扛不动,可现在需要水桶你可以自己捏一个、烧一烧、并且还轻巧。也就是说,你们家不用在一直生活在野兽经常出没的河流、湖泊边,可以找更远一点儿的山洞来居住,只要是不是背着陶制的水桶去打个水回来就好了。
后来不知道又过来多久,有人在外面捡到了一块红色的石头,就像下面这样的:
自然铜(红铜)标本▼
这块石头跟别的不一样,别的都是一敲就碎了,但是这块它一敲会变形,可以敲成瘪的、也可以敲成方的,甚至你有点儿耐心还可以敲成圆的,但是虽然这么说,可敲成一个手斧吧,这一砸核桃、核桃没砸开,它先给歪了……
于是也没引起啥重视,也就扔寨子里面糊弄糊弄熊孩子玩吧,但是这熊孩子嘛,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爱折腾、爱玩火,逮啥都敢烧,结果这红色的石头一烧居然像水一样化掉了,然后火灭之后还变色、变硬了(用现代科学来说就是恰巧遇上了铅、锡等其他矿物质,生成了合金,就类似咱们现在用的不锈钢),这一次,是熊孩子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自打发现这红石头可以烧成水、然后还能变硬、也不像陶器那么容易碎掉后,它就变成了寨子里面的宝贝。
但是要怎么变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又让人发了愁,这泥巴你说用手捏捏、再火一烧就好使了,可这红石头它还必须得烧成水、还得往里面加东西,也不能捏,可咋办咧……
或许是某一天看见了旁边一个带有凹槽的石头,把铜水往里面这一倒:
石范▼
咦,这红石头就变成了凹槽的形状,于是一拍大腿,咱们用泥巴捏这么个带凹槽的东西出来他不就妥了嘛,比如说想要个小人,那就捏这么一个陶范:
立人陶范▼
这样铜水一浇,小人不就有了嘛(当然,跟上面不是同一个):
立人像▼
现代人管这叫「单范法」,借用“星球研究所”制作的一个动画示意图:
“星球研究所”制作「单范法」示意动画▼
不过如果想要一个空心的可咋整,比如说下面这个:
陶鬲▼
于是「块范法」就诞生了,还是借用“星球研究所”的一个示意动画:
“星球研究所”制作「块范法」示意动画▼
简单来说以前制作实心器物只需要制作外面的「范」,现在还需要制作一个器物内部的「填芯」,又称做「模」,并且根据器型的负责程度还可能会是多个,咱们现在常说的「模范」一词也就是由此而来。
兽首陶模▼
可是后来到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穷奢极欲的贵族们对于青铜制造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像下面这样的:
云纹铜禁▼
看这镂空花纹和繁琐程度,你说这「块范法」吧他也不是不能做,就是多拼拼积木嘛,可这成本就要花老鼻子去了,所以「失蜡法」就横空出世了:
“星球研究所”制作「失蜡法」示意动画▼
除开前面提到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外,这在条制造业升级之路上装饰工艺也狠狠踩了一脚油门,比如前面提到宋徽宗灵感来源的「错金银」技术:
错银铜承弓器▼
其工艺流程大体包括三个步骤:铸槽,填金丝(片)或银丝(片),错石打磨。与其相伴而用的往往还有一个「鎏金」,区别在于不需要预制凹槽,属于器表外部的装饰工艺,也是三个步骤:三个步骤:炼制金、汞合金的膏状金汞剂,将金汞剂涂抹在青铜器表面,烘烤加热使汞蒸发而*金留于器表。
错金银鎏金云纹鼎▼
好了,看了这么多,下次再遇见「蕉绿」的青铜器,总归可以不焦虑了。
4
围观地址
博物馆:深圳博物馆
展览: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
地点: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市民中心A区东门
在线地址(点击“阅读原文”直达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