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两汉是中国“铁器时代”的关键发展期,铁的开采、冶炼及器物制造,都受到两汉*府的高度重视,将其与盐视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铁的经营权以及由此带来的民用薄厚,便从国家和民众的经济问题,上升为*治统治理念的论争,集中盐铁经营权于国家,无疑是与民争利,它是霸权统治的方法,不符合王道统治理念。事实上,自汉武帝以来的官营盐铁模式,仍然是隐形大手,控制着铁矿的开采、冶炼与器物制造。
当铁进入百姓之家,转化为千家万户的农业、手工业工具,甚至替代贵重金属器,出现在祭祀、敬神、娱乐、健身、装饰、把玩等场合,两汉铁器艺术的意义,便在这个器物生产、使用的自然进程中生成,它同样体现汉代艺术贯穿日常生活、适应多元功能、实用与审美兼具、物质与精神并在的底色。
既然如此,那么两汉铁器艺术发展的技术、制度基础是什么?两汉铁器的主要类型与审美特征是什么?有着怎样的文化承载?其价值何在?对后世有何影响?
01一、汉代铁器艺术的技术背景
铁矿石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但是当人类开始使用它时,对它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只利用了赤铁矿的颜色。由于对红色的崇拜,最初只是将它作为装饰品的涂料。到了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发展最显著的就是石器与陶器。人们开始烧制彩陶,并用黑色和红色进行绘画,随着人们对自然铜的认知,以及冶铁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对铁矿石的使用产生变化。
工艺技术是铁料加工、器物制造的前提,也是两汉铁器艺术能够面向各阶层生产和使用,并生成精神文化的基础。只有在对铁的开采与性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有两汉时人们对铁矿的认知、采矿规律与方法的掌握,以及钢铁冶炼技术、金属的加工处理工艺等,都在战国、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高炉炉型和熔炼技术的改进,铁范、叠铸、韧性铸铁的推广使用,新的制钢方法的发明发展,使铸铁的性能与效率越来越达到理想的地步。
特别是生铁炒炼成刚这一高效率的技术出现,改变了整个冶铁生产的面貌,才有了各大小铁官作坊的出现,改进后的板材和条材成为了限铁地方主要的生产原料。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汉代已经到达古代冶铁技术的成熟时期。而先进的钢铁冶炼技术,对汉代社会发展以及我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手工业、水利、交通、建筑、*事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2二、汉代铁器艺术的基本分类
1、铁器制作工具
两汉时期,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冶铁、锻铁工具的增多,使得铁兵器逐渐占有了主要的地位,直到东汉前期,主要兵器已经全部为铁制。铁器的开采与冶炼工具包括采凿工具、矿石、燃料的储存与整理工具、装料运输工具、铁锭槽、铁锭粉碎工具、炼铁炉、鼓风设备等。融化与铸造铁的工具包括熔铁炉、铁范、浇注与铸件清理工具。
中国是冶炼生铁最早的国家,也是发明和应用生铁柔化处理技术最早的国家。生铁最大的优点是硬度非常的高,最耐磨而光滑。生铁也有其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很脆而且不耐用,这就是生铁不能扩大使用范围的局限性,所以就有了生铁退火脱碳柔化处理技术,促使新发明的生铁铸造飞速发展。退火脱碳用的窑炉是关键性的工具。
退火柔化生铁器,是在窑炉内高温下将铸铁件长时间加热,使铁中的化合碳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材质和性能。柔化处理时有石墨析出而成为韧性铸铁;以炭的氧化为主,基本上不析出石墨,就成为表层具有钢的金属组织,而内部仍为生铁的不彻底的制铁脱碳钢件。为了提高退火脱碳的生产效率,铁器全是套叠和重叠堆放的。套套叠堆,叠堆呈现出柱状,不仅堆满窑膛,而且也充分利用窑炉的中上部空间作用。
2、铁质农具与兵器
两汉时期的实用性铁器主要是农具、兵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但也遵循一定的规格。这些实用性铁器,其主要应用领域是农业,服务对象是农民,我们知道,在农业经济占主导的两汉,农民亦即汉代社会最为稳定和广大的平民阶层。在两汉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在当时的使用金属材料中占主导地位。而且铁质农具的种类较多,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翻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整地农具以及收割农具。
当然在行*打仗的时候,对不同兵器的利用也很重要,除了要善于利用有利地形以外,有着恰当的武器对于战士而言,会达到以一敌百得效果。因此,古代兵将设计出长兵、短兵、远射和防御四大类兵器。长兵类主要有矛、戟两种;短兵类有刀、剑两种,其中以剑为主,刀次之;远射类主要是铁箭镞以及弩机;防御类主要有甲胄、盾及钩镶。
3、铁质工具与生活用具
汉代时期,手工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种进步便依赖于铁质工具的制造与改进。可以说,没有铁质工具,就没有汉代精美工艺品的遗存。作为汉代的工匠,不论工种,有一些共有的工具是需要常备的。汉代的工具大多不是一件一用的专用器具,而是两件甚至几件相互配合在一起使用的成套工具。常用的工具便是锤、锯、凿、锥、楔、削刀等,木作工具则包括斧、锛、铲具、刨刀、钳子、钻头、镌、锉刀、刻刀、工具刀、小刀等。
由于铁工业技术的先进,铁材料在生活用具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饮食器具,尤其到了东汉时期,都较多地代替了铜器。炊煮饮食器具包括鼎、铁釜、铁锅、炙炉、铁温炉、火铲、铁夹子等。
03三、汉代铁器艺术发展的制度因素
两汉把铁的开采、冶炼及工艺加工视为重要的生产力和战略资源,铁及其生产管理,也便成为各个时期*治统治和经济*策调整的重要内容,而汉代铁的开采、冶炼及铁器的加工,上至中央,下至所有铁官作坊,都有大量人员参与其中。为了实现井然有序的生产目标,在宏观至微观管理层面上,建立一套健全的职官体系以及规章制度。这套体系,于战国时期创建,于汉朝时期得以改善,并逐步规范化。汉朝时期,冶铁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状态,经济空前繁荣。
而且两汉大部分时间中,铁的开采与生产都为官府所把控,当东汉中后期工官组织涣散,铁的经营进入自由竞争局面后,国家经济的衰败、*事力量的分散、地方富绅豪族的崛起,就在所难免。可以说,汉代有关铁的*策制定、实施,及其官方机构的废兴,恰似汉代*治统治能力、*事武装水平与经济建设方略的一个晴雨表。
对铁器艺术的发展来说,铁的生产力的解放——材料的大量流通、剩余,工匠人才的储备和分工精细化,功能需求与消费方式的多样化等——需要官方与民间渠道的共济与互补。官营方式会限制其规模,制约生产力的解放,然而,私营方式的过度自由化,也会分散资源,破坏社会经济秩序,最终导致铁器艺术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提升。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尽管东汉中后期铁器官私经营并进发展,但限于国家*治、经济能力整体涣散,并没有获得两汉铁器艺术再进新境的契机。
04四、汉代铁器艺术的创作主体
在两汉这一封建社会中,铁业手工业为各级*府与封建地主阶级所掌握,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铁工厂中的生产者构成繁杂,既有在生产一线的卒、徒、工匠,当然并不排除使用奴隶的现象;也有专门从事制铁事务的监管吏员,他们分工详细,肩负着不同的职责与任务。卒与徒身份明确,在铁业手工业中的数量是很庞大的,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几乎无偿地在提供他们的生产劳动力,这是汉代*府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之一。而工匠,作为有一定技术的铁业生产者,他们往往是制造铁器的中坚力量,负责冶铸的技术活动。工匠兼具多种社会身份,或为更卒以服役,或为佣工以饱腹,或为刑徒以生存,或为吏员以攻仕途,社会地位比较复杂。两汉铁器的发展,冶铁技术的进步,都凝结着这些生产劳动者的心血与智慧。
05五、汉代铁器艺术对其他造型艺术的影响
随着铁器的推广,汉代与各民族的经济交流,不仅影响了当时汉人的衣食住行,而且还将大量的热带、亚热带作物如水稻、果菜以及从西域传入的葡萄、苜蓿、胡瓜、胡麻等作物大量丰富了汉人的作物品种,也改进了汉人的膳食。匈奴的骡子、驴等也传入汉区,充实了汉人的家畜,改善了耕作与运行的条件。所有这些都对汉人物质文化的丰富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当然,除了物质文化以外,两汉时期铁器带来的艺术文化的演绎也不容小觑。
铁器的最初登场,大半都是当作铜的代替品来使用的。兵器这样锐利的东西,人们也专用青铜来做,直到人们认识到铁的优越性,铁代铜才渐成大势。铁的崛起带来的是铜的需求量和官府把控的松动,于是,部分铜料流入民间,得以生产更多日用品,部分铜器则被铁器取代,所以说铜的生产力是因铁的推广而得到解放的。
汉代的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铁匠冶铁技术的不断革新,炼炉温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积累了提高炉温的经验。正是汉代的鼓风设备让窑温提高,人们在瓷器的烧造过程中,让青瓷得以出现。所以说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原始青瓷到青瓷的发展,并为以后瓷器制造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铁器逐渐地普及,手工业开始兴盛,汉代的玉器加工与制作工艺相较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地推陈出新,无论是在造型、装饰上面,还是在加工雕琢技艺方面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铁质工具的锋利性与易用性,汉代以后的雕琢工艺更加的多样化,精致化,玉器的抛光工艺也越来越考究,器物的造型更加的饱满。
06小结:
通过以上我们对两汉铁器艺术的一个系统的认知,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汉代工匠的普遍情况。经历战国时期几百年的积累,在两汉四百余年中,铁的开采、冶炼和加工技术日臻成熟,汉代铁器艺术不仅构成了汉代历史,特别是构成了我国两汉时期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发展动力。随着两汉铁器艺术的器物类型覆盖两汉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采冶炼工具、熔化铸造工具、柔化处理工具、炒钢锻造工具的改进,促成铁器加工的简便、高效与精巧化,其大宗是功能多样的农耕工具、手工业器具、生活用具和兵器,用以美妆修饰、家具装点与身体装扮的器物也应运而生,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物类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