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逻辑谬误,“诉诸自然”指的是毫无根据地认为天然孕育的东西生来就优于人造的东西。这一理论对“自然”的定义也比较含糊。取自天然的东西就一定好吗?鸟屎和碎石都是天然的东西,可我绝不会吃了它们!
人们似乎对“自然”天生抱有某种好感。说到自然,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纯净的、生机勃勃的、没有被人类的蛮力和堕落所改变的世界。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溪流,以及茂密无垠的平原。
我们总是把大自然视为祥和之地,即使险恶也不乏温暖,却忽视了那些同样是与生俱来的阴暗面。换句话说,我们会觉得“天然的”事物总是好的,对我们绝无坏处。
这种非形式谬误称为“诉诸自然”。它不同于自然主义的谬误,后者是由大卫·休谟提出来的,主要讨论的是万物本质上“应该”是什么样(所谓“所是/应是”悖论)。
“自然主义谬误”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哲学家乔治·摩尔年的著作《伦理学原理》。他指出这种谬误的内涵比休谟所指要窄一些,他认为将与善有关的品质当作善本身就是一种自然主义谬误。换句话说,因为美好的事物会令人注目,那么这种引人注目的吸引力本身也是美好的(这种逻辑的问题在于,引人注目可能只是美好的附带特征而已)。
诉诸自然是自然主义谬误的一种特殊情形——因为某些美好的东西源于自然,所以源于自然的东西一定都不错。这一谬误的反面形式就是,任何非天然的东西都或多或少被“玷污”了。用外科肿瘤学家大卫·戈尔斯基的话来说:
总体而言,诉诸自然的潜台词就是对自然的世俗膜拜,认为自然本身完美无缺。人类的任何成果都被认为是“非自然的”。人们至少会觉得它不如自然界的东西,甚至是极端邪恶的。
仔细考察“诉诸自然”的两大理论支柱,我们会发现该谬误其实不堪一击。一是任何源于自然的东西都对我们有好处,二是我们能够定义什么东西是“天然的”。自然界并不会对人类抱有特殊的好感。自然对人类的福祉和命运不会等闲视之,这种想法没有任何科学根据。这个世界没有必要对我们特殊关照。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有机体和生物物种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存在。例如,植物体内进化出了各种化学物质。对动物来说它们是有*的,因此植物也就能够保护自己不被动物吃掉。就这个意义而言,大自然其实一直在试图消灭我们。肉*杆菌*素是迄今已知*性最强的物质,它就是纯天然的东西。经过提纯并控制剂量后,某些自然*素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这种*素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药物”。不过,请不要误会:产生这些*素的植物,本身只不过是把它当作“化学武器”来防止被吃掉罢了。
有的植物的确进化出了可食用的部分(比如水果),动物不但会到处播撒它们的种子,并且会提供必要的养料。即便如此,现如今我们吃到的绝大多数水果,其实都是成百上千年来,人们根据它们对杀虫剂的耐受性和对人体的*性进行有意识筛选的结果。我们的食谱里已经没多少东西是真正“纯天然”的了。
为了回避这个显而易见的结论——自然界的万物要么对我们漠不关心,要么想要杀死我们,一些草药学家坚定地选择支持神创论观点。他们认为,正是为了造福人类,上帝或其他慈悲为怀的神灵才创造出了自然界的一切。他们甚至厚颜无耻地认为,自诞生之日起,大自然就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大自然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显得严酷无情,我们都很清楚这一点。有人会走到他们家后院或来到一片森林,随便选一株不认识的植物就直接吃吗?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人。如果有人敢这么做,很有可能会因此发病,甚至丢了性命。
那么第二根理论支柱呢?我们怎么定义“天然”这一概念?人们的日常食谱中极少有源于纯天然的东西,比如野味、蒲公英之类的野花、野生的树莓或蘑菇等。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食物都不再是原来的形态,它们往往面目全非,不可辨认。苹果算不算天然食品?这得看你怎么想了,因为没有客观的标准答案。人类种植苹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的苹果跟早期的相比已经很不一样。如果我把苹果捣成苹果酱呢?如果再往里面撒点糖呢?一份食材到底要怎么折腾才算不够天然?
此外,从玫瑰果当中提纯的维生素C分子和实验室制造出来的有区别吗?从概念上说,没有任何区别。原子和分子并不在乎自己来自何方,它们的化学和生物特性并不取决于来源。
虽然“诉诸自然”缺乏站得住脚的理论基础,但它在非科学治疗和保健领域颇受认可。特别是在食品领域,这一理念相当流行。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对食品、医药和其他消费品的安全性及功效进行监管的机构,它对“天然”一词的定义是:
从食品科学的角度而言,我们很难将一种食品称为“天然食
品”,因为它很可能被加工过,也无法从自然界产生。也就是说,
FDA并不会出于实用目的去定义“天然”一词及其衍生词汇的含
义。但是,只要食品本身不添加色素、人造香精或合成物质,FDA
不反对将其称为天然食品。
换句话说,至少在美国,“天然”一词并没有法律上的定义。如果哪家公司宣称自己的产品是“天然食品”,FDA也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实际上,数百年来的市场宣传让“天然”一词熠熠生辉,几乎成为健康的代名词。人们把任何相关产品都一律贴上“天然”的标签,不管它是否真的取自天然。这一市场策略无疑十分有效(也可以说十分具有欺骗性)。许多公司鼓吹所谓的“天然”产品,并借此抬高产品的市场售价。很多产品其实根本没有区别,可你就是会因为包装上“纯天然”这几个看上去让人放心的字眼而心甘情愿地多掏钱。
整个行业都充斥着这种对天然产品的虚假推崇。例如,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合成农药,却允许使用所谓的“天然农药”。很多时候后者反而不如前者有效,而且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比前者更大。像硫酸铜和鱼藤酮这样的天然农药其实具有极强的*性。之所以它们尚未引起人们同样的警觉,就是因为它们披上了“天然”的外衣。
既然我们知道“天然”一词无法准确定义,也不能轻率假定看上去纯天然的产品就一定安全实用,那么标榜“天然”无非就是商家宣传的噱头。传统理念和“有助健康”的光环取代了真正的科学和事实根据。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有没有事实根据不重要,只要有一个看上去不错(也不管究竟是否有意义)的说法就行了。(参阅《如何独立思考》史蒂文·诺韦拉著)